雖然不能完全免費,但是朱啟也會給那些貧寒的學子們,出具一些福利的。
比如說住宿費全免,或者優秀的學生可以減免學費等等。
不過那都是後期的事情了,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把新式學堂招滿學生才是。
根據朱啟一開始的規劃,新式學堂的學生容納人數在三百人左右。
朱啟也很想搞個三千人的大學校,但是沒辦法呀,自己現在的學校規模不行。
不要是因為第一,勞動力有限。
第二,水泥的產量也有限。
第三,那就是學校沒辦法建造高層建築,最高也就兩層。
這樣的情況之下,如果要建造容納三千人的大學校,佔地規模也不知道要有多大了,這經費可不是自己能夠負擔的。
更何況,遼陽城的百姓數量也不像應天府那樣,數百萬之多。
所以三百人的規模已經是朱啟覺得非常合適的了。
而且只是第一期的學生而已,如果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都不錯的話。
那麼,後期再擴建學校,擴招人員也是完全來得及的。
至於老師的話,那不用說的,肯定是自己的工匠團裡面抽過來教學。
那些工匠們現在要身兼數職,一邊要製造和研究新式鋼鐵,還有武器,一邊要到學校裡來教書。
他們的任務當然很重,不過給的福利待遇也都是非常好的。
不僅他們的孩子,在教育和生活上,朱啟全包了。
就連他們自己生病也都有朱啟全部買單。
反正對於這些科研人員來說,朱啟那是下了血本的,絕對不會對任何一個人吝嗇的。
正好學校開了,他們的孩子也可以過來學習了。
可能有人要說了,那些工匠以前很多人都不認識字的,真的能夠教的好嗎?
如果讓他們去教四書五經的話,那肯定是真的教不好。
那如果讓他們教授那些自然科學的話,那肯定是沒問題啊。
他們現在的水平已經有高中生一樣的水平了,經過這幾年的培訓,可以說,朱啟把所有的心血都傾覆在他們的身上。
讓高中生水平的人來教小學的科目,那當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只要啟蒙做得好,自然科學到後面就能發展的越來越好。
到時候把這一批人培養的越來越多,自然而然的就能把四書五經的那一批人給替換掉。
以後國家的科舉考試,也不用再考什麼四書五經八股文了。
直接就上自然科學的科目,語文,數學等等這些東西。
這也是朱啟覺得自己能夠為大明做的最有利的一件事了。
畢竟那些詩詞歌賦或者是尋找歷史名人等等,都不過是自己順帶來做的。
而自己身為一個現代人,能夠留給這個時代最大的財富,那就是現代化的教育了。
而且這也是能夠改變大明命運最直接的方法,什麼探索美洲也好,或者打敗北元也好,亂七八糟的東西,都不如一個現代化教育來得重要。
因為這些科學人才,才是改變國家的命運的根本!
這才是,真正的時代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