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將來真的去了邯鄲,還需要都平君在那邊的照應呢。你可不能胡來,好好的將信交給太后便是。”
李斯聞言,只能老大不情願的答應下來。
回程的馬車上,田單好奇的看向李建:
“老夫還沒問過,不知大夫更傾向於諸子百家之中的哪一家呢?”
李建不假思索的開口:
“儒皮法骨。”
這是自秦始皇以來,兩千多年一直在華夏曆史上佔據主流的統治思想。
根據時代的不同,華夏統治者們在實際應用上也有多番變更, 但終歸逃不脫儒皮法骨這四個字。
以儒家之禮儀作為外表,以法家之吏治作為內在, 兩者的結合就是華夏大一統王朝的核心縮影。
雖然是穿越者, 但李建還沒有狂妄到覺得自己一個人就能超越這兩千多年的精華思想。
田單聞言不覺動容,道:
“這麼說話,李大夫的思想倒是和荀子頗為相近啊。”
李建笑道:
“確實如此。”
其實,這“儒皮法骨”思想第一個提出來的人,就是剛剛那位被譽為“集諸子百家之大成”的韓非啊。
田單哈哈一笑,並未繼續在這一點上糾結下去,而是問道:
“李大夫覺得,明日太后看了你的信之後,會如何?”
李建道:
“可能不會太開心,但至少我們應該能見到那位太后一面了。”
田單又問道:
“見到太后之後呢?”
李建正色道:
“那自然就要靠都平君的三寸不爛之舌,讓太后覺得齊趙同盟才是齊國的最佳選擇了。”
田單哈哈大笑起來。
“李大夫或許有所不知,當年老夫被先王罷相,這位太后可是在背後也出了不少力呢。”
李建故作驚訝,道:
“如此說來,我等二人豈不是隻能回邯鄲負荊請罪了?”
田單呵呵大笑:
“那可不行,咱們的政治前途,可都壓在這一次的見面上呢!”
齊太后的心情還是很不錯的。
“很好,看來大王這個月確實是用心做了功課,老婦心中很是欣慰。”
聽著齊太后的誇獎,齊王臉上一副笑逐顏開的表情,心中卻頗為無語。
為什麼明明都已經這麼大人了,還要被母后監督功課呢?
治國明明和那些功課上的知識沒有太大關係嘛!
而且,做功課又哪裡有花天酒地來得開心呢?
太后目光轉向一旁的李斯。
“李斯,荀子說你是他最出色的弟子,果然所言不虛。”
“來人,賞李斯絹十匹,黃金五十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