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白內障摘除是囊外摘除,沒有麻醉,醫生和病人面對面而坐。醫生會切開病人角膜下緣,並擴大至120度,然後切開前囊,用手指按壓下方角膜緣將核娩出。【8】
颳去皮質,角膜復位,然後包眼,縫合是不存在的。【9】
而雷多醫生這次向眾人展示的,是一位德國醫生做的經鞏膜小切口晶體摘除術。【10】
在麻醉逐漸降低所有外科醫生手速的時候,操作上的精細化就慢慢成為了他們攀比各自技術的東西。小切口、低出血都開始成為手術成功與否的指標,所以小切口手術一經提起就引起了所有人的興趣。
因為沒有超聲乳化技術,晶體核不是乳糜狀的液體,想要摘除就需要一個與之大小匹配的切口,所以普通的白內障摘除切口大小在68mm。
還不到經典術式一半的小切口?
堅硬的晶體核該怎麼出來?
魔術麼?
&nm。”雷多醫生拿出了自己的手繪稿,解釋道,“他先在眼內將晶體核做切割,切成四份。待切割完之後,再又小切口牽拉而出。”
此話一出,立刻引來了不少人的讚歎,分割完之後再娩出是他們沒想到的。
但很快,一些不同的質疑聲出現了,這是新風向中的常態:“眼內切割,會不會對眼睛造成不必要的負擔?比如角膜水腫?囊膜破裂?”
“不只是術中的損傷,我對術後視力恢復也持懷疑態度。”
“確實,手術不應追求場面上的漂亮,更重要的是術後恢復能否達到預期。小切口看似很精彩,估計博得了不少觀眾的喝彩,但最後還是得看病人滿不滿意。”
雷多也沒有迴避這些問題,一一做了回答:“在這位德國醫生的20例小切口白內障手術中,確實有17位出現了角膜水腫,其中3位在3天內自行恢復,其餘的恢復時間略長了些,在57天左右。”
“水腫機率有些高,那囊膜破裂呢?”
“有3位。”
“視力恢復情況如何?”
“有5位病人沒能恢復,其餘都得到了些許改善。”【11】
“竟然有5位?佔比有些高了。”
“而且也只是些許改善,應該和普通摘除沒區別吧。”
雷多被說得有些尷尬:“......畢竟是小切口,算是一種全新的嘗試,這些缺點還需要慢慢克服。”
“小切口、大切口都是一樣的術後處理方法,對於視力的恢復也沒本質上的影響,我個人不太喜歡冒這樣的風險。”
“我也是,如此高几率的角膜水腫一定是術中過多切割操作造成的。還不如安分使用經典的手術模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卡維聽著這些議論,獲益良多,包括之後的梅毒鼻重塑和基於牙病的上下頜切除術+術後整形,都讓他驚歎於外科學院濃厚的整形氛圍。
上午的例會因為遇上的不太和諧的“南丁格爾”,所以浪費了不少時間。等新風向結束時,已經過了12點。
卡維本以為還需要再坐兩三個小時的冷板凳,準備拿著休息室的餐盤好好享用一下學院裡的美食。誰曾想伊格納茨趁著中午休息時間把他拉去了院長室。【12】
伊格納茨的父親,瓦特曼院長就在房間裡等著他們。
老頭安靜地坐在辦公桌前抽著菸斗,戴著眼鏡,白髮背頭,手裡是一份有些舊的手術報告。
見他們來了,瓦特曼也沒客套而是像個老朋友一樣直接問道:“上午的例會怎麼樣了?”
“出了點小麻煩。”伊格納茨帶著卡維坐上了沙發,“你竟然把英國人那套東西搬進新風向,這不是純粹讓他們鬧騰麼。”
“有什麼關係......”瓦特曼還在看著手裡的手術報告,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反正之後是你和艾丁森的兩種全新的手術方式,那些人肯定會安靜下來的。”
“就是苦了科裡戈了。”
“呵呵,他的顎裂修復也不過如此,本來就是最後擠進來湊數的。”瓦特曼笑著說道,“按照科裡戈暴躁自負的性格,肯定半路就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