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唐儉的這個提議,李元吉很贊成。因為大唐確實不能讓藩屬們佔便宜,也沒必要給藩屬們更多的好處去彰顯大唐的大方。
但大唐確實不能讓各國使節無利可圖,對大唐失去興趣,斷掉跟大唐的往來。
大唐目前處在向四鄰張望的階段,對於遠鄰瞭解甚少。一旦斷掉了跟遠鄰的往來,那大唐就徹底失去了解遠鄰的機會了。
等到大唐完成了征討四鄰的戰略,向遠鄰伸長脖子的時候,再去了結遠鄰可就晚了。
而且閉關鎖國不是什麼好政策。這一點是經過明清兩朝驗證過的。所以開啟門,歡迎四方到來,跟四方人做生意,跟四方溝通,瞭解四方,是很有必要的。
這樣才能保證大唐在各個方面一直處在世界的領先水平,而不是被世界偷偷摸摸的給落下。
所以,不僅得讓各方的使節覺得大唐有吸引力,還得讓各方的商人、讀書人等等都覺得大唐有吸引力。
而且,大唐還得加大跟各方的交流,讓唐人走出去,設身處地的去了解各方的一切。
所以李元吉提筆在唐儉的奏疏上寫了很長很長一段話。上面除了贊成了唐儉的提議以外,還對唐儉以後的工作做了一定的指示。
讓唐儉擴大鴻臚寺的規模,讓唐儉廣納喜歡冒險、喜歡出使的官員,跟隨各國的使臣,去各國出使,瞭解各國的歷史、瞭解各國的文化。
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在各國駐使。雖說麻煩是麻煩了一些,工作量也大了一些,但這對唐儉來說並不難。
李元吉相信唐儉可以做到,大唐也不缺喜歡去冒險,喜歡遊蕩四方,喜歡透過各種危險搏一個富貴的人。
大唐也有許多的遊俠兒整天在大唐各處晃盪,各處惹是生非。把這些人收編了,讓他們去幫大唐探索一切的未知,也算是廢物利用了。
歷史上李世民就幹過類似的事情,只不過沒把這些人用在探索未知上,而是用在了管理敵方上了而已。
而這些人也被賦予了一個在後世傳的極廣的名字。不良人。歷史上,不良人就是由街道上游走的閒漢,以及地痞流氓、遊俠兒組成的。
李世民收編他們的目的,一是為了好管束,把這些四處為禍的傢伙們全收編了,然後再以軍法去管束,不僅能約束他們的行為,也能為民間除害。
二是為了以惡制惡,這些人就是大唐最惡劣的一群人,他們知道所有欺負人的手段,由他們去收拾其他欺負人的人,必定能手到擒來。
依照歷史的記載看,他們在被收編了以後,確實做到了李世民想要的這兩點。
只不過,李元吉的想法跟李世民不同。在治理地方、維護地方治安這個問題上,李元吉有更好的人選。
那就是退出軍伍的兵卒。他們本就是紀律部隊出身,比不良們更懂得遵守紀律,也比不良們更好灌輸,也比不良們戰鬥力強。
他們中間一些打了十幾年仗的人,已經習慣了跟人廝殺,已經學不會其他謀生的手段了。
放他們回去種田,實在是有些浪費,讓他們維護地方治安,才是人盡其用。
維持地方治安的事情,由軍伍出身的兵卒們佔了,那麼不良們就只能幫大唐去探索未知了。
管他們吃、管他們喝,讓他們去大唐外面作威作福,他們絕對會激動的嗷嗷叫。
畢竟,能成為不良的,不是懶漢,就是心裡不安分的人。你讓他們安分守己,他們反倒不自在。
你讓他們去探索未知,去為非作歹,他們會激動的嗷嗷叫。大唐內部沒有他們為非作歹的土壤,大唐外部全都是。
不過,李元吉並沒有把這個寫在唐儉的奏疏上,只是隱晦的給唐儉提了一下,他相信唐儉能看懂。
在給唐儉的奏疏做了批示以後,李元吉又相繼給吏部、刑部、工部、兵部,以及其他各寺的奏疏做了批示。
其他各部各寺的奏疏,都大同小異。總結起來就一句話,那就是‘爸爸給錢’。
要的數目都不多,但加起來超過了去年大唐稅賦的一倍多。大唐一下子就達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上了。
這在李淵在位的時候雖然有,但絕對沒有這麼誇張。李元吉敢肯定,這絕對是李綱、陳叔達兩個人搞出來的鬼。
一定是兩個人看到了國庫裡有進項了,而且還是大把大把的進錢,就惦記起這些錢了,開始變著花樣的要錢。
李綱和陳叔達要是在上奏之前,沒有把六部尚書叫在一起商量過,李元吉敢把腦袋摘下來給他們當球踢。
不過,即便是看透了李綱和陳叔達的心思,李元吉也沒說什麼,更沒想過做任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