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野戰團長統一應道。
酉時場結束,戌時場開始。
相較於兩場規格,戌時場明顯更大,地方宿老,官員,學員,鄉紳,家屬,無不在戌時登場。
愣是要說兩場有什麼區別,或許就在普惠的方向上,第一場為廣度,第二場為深度。
可以視第二場參與的人員,為瓊海目前精英,及精英家屬,是瓊海治理地方,百姓的抓手。
但甭管區別如何,前後兩場宴會的飯菜,數量,模式,都是一模一樣,愣是要說有,就是務虛的內容會多很多。
表彰,表揚,評功,輪賞,這種嚴肅且被等待了一年的話題,將在搬上舞臺,同時各會場的負責人,會就瓊海現有問題,開年的展望好好說道說道。
……
時間一點點過去,戌時的鐘聲傳來,佳餚傳遞之間,各會場負責人走上講臺。
沒有什麼廢話,沒什麼浪費,三言兩語之間進入主題。
一年的時間,瓊海各地發生了無數大大小小的事情,各行各業湧現出無數人與事蹟,這些早在朱允熥南下巡遊前便已匯總。
各類表彰事件,事蹟,上報材料,多達四百五十三件,涉及人員八百一十二人,團體八十七個!
怎麼多的事,怎麼多的人,不可能每個人都有賞。
刪選是必要的!
具體的事朱允熥不會去做,也沒時間去做,他能做就是將整體名額確定好,既不能讓功勞太容易拿,也不能讓底層有功者太難得。
最終確定為……全瓊海範圍內,個人三等功兩百個,二等功五十個,一等功十人,集體三等功三十個,二等功十個,一等功三個。
同時規定,評功當優先於照顧吏員,督辦級,吏員層面要佔各類評功五成,督辦級佔比二成五,另司局級以上不做一等功評比,儘可量將這種直接影響晉升的功勞下放。
怎麼做看似有所犧牲,可真正思考之後,司局級官員要什麼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
坐在他們那張位置上,做出功績難道不是應該的嗎?再說集體功勞,大頭不都算在這些領導頭上?
這是評功評賞,又不是排隊隊,分果果,怎麼可能照顧到所有人,將事做的面面俱到?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具體的論功名單,一旬前就到了朱允熥手中,最終獲得個人三等功,一共一百八十三人,吏員一百零六人,督辦三十一人,高階督辦十九人,總督辦八人,司局級十九人,交由屬官團隊檢視對比申報資料後,上報的一百八十三人事實相對符合,符合三等功條件。
二等功過申四十三人,吏員二十四人,督辦九人,高階督辦三人,司局級七人,也全都符合條件。
一等功是滿了十人,不過有三人已經不在了,這倒不是說瓊海規定的一等功死人便好得,實乃是人性如此,最後選擇如此,剩下七人的事蹟,朱允熥多有耳聞,沒什麼大問題。
可在這一些沒問題的情況下,朱允熥發現了被忽略的問題,那就是過審的人員,九成五都在瓊海本島,常向東帶領的中原事業群,只得到十一個名額,三等功八個,二等功三個,一等功一個都沒有。
這就很不對了!
你要說中原事業群沒功勞,這怎麼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