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至建國的一百五十餘年,無數的大事小事,皆已經用人命證明,想要完成對社會的變革,決策者心中絕不能抱有僥倖心理。
印度,南亞次大陸大國,二十一世紀之後出現的各類滑稽場面,更是證明了社會改革不徹底的後果。
甭管是穿越還是夢醒,能帶著後世記憶降臨這個時代,無不註定了一點,那就是朱允熥要做的準備還有太多,瓊海國要做努力還有無數。
不到徹底成功的一天,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重演。
“大王,這天氣……”
常向東意圖勸解。
“不用說了,只是一點心意,你不用管了,搬運完焦煤我就離開,晚些時候我派人再送一批木炭過來,且莫因此而傷了身體!”朱允熥搖了搖頭,直接找了一張位置坐下,意圖透過這樣的方式快速恢復體溫。
見此常向東除了同意也只剩下同意了。
“去做事吧!”
看著沒動的常向東,朱允熥再次說道。
“爺!要不再喝一口?”
常向東離開,李漆掏出懷中的小酒袋。
太冷了,薄薄的一層帳篷油布根本擋不住戶外的凌厲寒風,身在帳篷中與站立在荒野並無區別。
寒風拍打著帳篷,發出一陣陣獵獵之音,只讓人覺得更冷。
“你自己喝,不過少喝一點,不用管我!”
朱允熥沒有喝酒的念頭,喝酒可以禦寒,但不能多喝,因為很多時候酒後的熱意只是錯覺。
“那還是算了!”
李漆搖了搖頭,站到一旁,“我還是先站會!”
……
“果然,還是沒柴火!”
徐妙錦御馬來到營地面前,摘下滿是汗水的皮帽,看著營地中稀疏的煙氣,如何不明白營地取暖的問題根本就沒得到解決。
“一幫該死的傢伙,我一定要讓大哥好好參你們一本!”徐妙錦咬著銀牙說道。
營地的真實情況,作為營地負責人常向東肯定了解的最多,那麼次一級瞭解就是徐妙錦。
為了迎接所謂的“大軍”歸來,本該守護,為難民砍伐柴火的千戶所被拉去掃雪清道了。
三萬多人柴火,可不是小家小戶那點,每日燒火做飯都是個不小的數字。
為了巴結一個皇孫,捧一個臭腳,放任這麼多人挨凍,這腦子是怎麼想的?
“焦煤的車馬到了?”
氣憤歸於氣憤,當徐妙錦看到營地門口正在卸貨的車馬,連忙御馬而去,保證取暖才是關鍵,就算要找那幫人的麻煩,至少也要等難民的過冬問題解決了再說。
……
“爺,歇會,歇會!”
來的焦煤比預想還要少,二十四輛平板車,合起來也不過三十石,距離預計的七十石少了足足一半。
看著沾了一身煤灰的朱允熥,李漆心疼的說道。
“要麼幫忙搬運,要麼一邊待著去!”
焦煤的搬運,不能透過災民。
為了一口糧食,災民可聚眾鬧事,同樣為了取暖的問題,災民也可以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