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永盛年間,百官俸祿竟還是按照前朝標準而來,如此下去,必滋養無數貪官汙吏。”
“與其花銀打仗,倒不如提高百官俸祿,從而有效為民造福,長久之下,必定獲十倍回報。”
胡庸也跟著開口,他拒絕打仗,更希望的是,提高百官俸祿。
的確。
太祖時期,百官俸祿極低,如今到了永盛這一年,俸祿也只是增長了十之二三。
大夏官員那裡扛得住?他們還好,最起碼能到這個地位,不缺口飯吃,各地一些大官也不差,有養廉銀在,倒也不缺。
只是那些尋常官員就苦了,他們可沒有什麼養廉銀,每個月俸祿三兩左右,好一點的五兩銀子。
這不是逼著這些官吏貪汙嗎?
所以提高官吏俸祿,也算是一件大事。
“官員俸祿之事,還是要慎重考慮。”
“不過,與其拿去打仗,老夫寧可提升官員俸祿。”
何言開口,他其實不太同意,畢竟這官員俸祿一但提高了,那就不是一件小事,年年月月都要有,還不能降。
這筆開支可不小。
大夏王朝,底層官員不少,拋開一些不在範圍內的,譬如說牢獄這種官員,完全就不需要朝廷來管,當地府衙會自行處理。
而需要增銀的官吏,可是一筆天文數字,至少要佔據大夏王朝四分之一的稅收,甚至只多不少。
畢竟一旦增加俸祿,誰不心動?有錢都心動,反正朝廷的銀子,不要白不要。
幾人言論,說來說去無非意見很簡單。
不想打仗。
李善算是聽明白了。
“行了。”
“諸位,本相也聽明白了,既然都不願意打仗,那就好好勸阻陛下。”
“想來陛下也能明白我等苦心。”
“時辰不早了,諸位歇息吧。”
“胡大人,本相有些事情,要與你洽談。”
李善開口,倒也直接,既然大家都不願意,那我也跟著大家一起走。
不過他臨走時,特意讓胡庸留下。
“相爺早些歇息,我等告退。”
幾人沒有囉嗦,紛紛起身,留下胡庸做什麼,他們不知道,但與他們無關。
等眾人走後。
房內。
李善從懷中取出一份摺子。
“胡尚書,大夏詩會結束,京察就要開始了,老夫也有些門生,時常傳來一些話語。”
“這名單之上的人,多多少少有些問題,胡尚書要嚴查一二,倘若當真有問題,不可放過,若沒有問題,也不能冤枉好人。”
李善緩緩出聲。
而胡庸接過摺子,但眼神沒有任何一絲怪異,而是一臉嚴肅道。
“下官明白,請相爺放心,下官必定好好嚴查,若當真有不良之事,也必然嚴查到底。”
胡庸緩緩出聲,而後將摺子開啟,密密麻麻有數百個名字,來自大夏各地郡府。
官職都不大,但都是正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