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求得解脫,道家尋問逍遙,雖同是體近大道,超脫天地,其本質卻截然不同。縱使有些相似之通,也僅僅是相似而已,浮於表面罷了。
初始之時,此界道論並不完善,道門修士很難從根本上反駁佛門之論,也未得證“絕性成滅情”、“物化而忘情”二者之間有何底源區別。然此次於碧落劍派共論之後,“天人合一、太玄之源”得到諸位宗師完善解說,在場群修共同認可。此時再論佛家滅情之性,於道門修士聽來則產生極大認知差異。
“忘情”乃是自身之念,“忘”者順其意,成加引導,不違本性。“滅情”卻是被動之選,“滅”者逆其情,斷然摒它,強而制己。
雖亦有生靈以“滅情”為意者,終究只佔部分,並非一概如此。
佛家有八萬四千法門以渡眾生,使得無論智、愚、賢、惡、有無根器者皆有可行之徑,然其本質本源皆是斬滅幾私慾念,並無更改。
不可否認的是,若行“滅情之道”,於眾生而言,相較之下更為易成。如同“太上忘情”,淡化自身情慾善惡等雜念,只留粹然本質,則更易貼近天道。
若有為己執念能拋棄一切者,此路自是極好,亦是最為通暢,道、佛兩家不少大神通者憑此而遁破大千。
人生不同,所性不同,所求亦不同。若本就無滅情忘情之念,單純為求天道而逆自身之意,終究失了自然。
於道家而言,修行乃是自身超脫,個體之間仍需獨立,縱然成大神通者,若非本性喜愛樂善濟世,亦不會無故助人,便是不願沾染因果。
惡行有因果,善行亦有因果,無論善惡,皆有可能阻擋自身成道,只求得逍遙,順心意便好。
於佛家而言,修行乃是普度眾生,度己之間亦需度人,有大慈悲者,寧誤己成道而成全他人得登彼岸。
昔有地藏王菩薩見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發下大誓願,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亦有觀世音菩薩見六道輪迴疾苦,重返婆娑世界,為解眾生倒懸而不成佛。
此界雖未有這二位菩薩法相,但佛門中大德亦層出不窮,救苦救難於世間茫茫蒼生。
……
……
智覺佛性深厚,修為莫測,跟腳極深,即便智念、智清、玄靜等得登巔峰的龍華真人,無論神通、感悟亦遜色其人。在其師尊慧法圓寂之後,於此界佛修中,當是無出其右!然終究所修所學皆繫於此方世界,持論之源本就遜於歷經多番道論洗禮的唐易。更何況“天人合一,太玄之論”凝結百家之大成,上合天道,下順人心,又正值道門眾修齊齊認同之時,其勢正成巔峰之態。
眾人深知,此時道門正為鋒芒,就目前而言,強行論辯則是逆勢而行,根本駁之不倒,壓之不下!
在如此不利情形中,智覺亦能主動論戰,憑藉自身所感所悟,爭鋒不落。
一時之間,無論佛門眾僧或是道家修士,皆對其很是佩服。
……
……
金飛西行,玉逐其走,時轉星隱不覺處,瞬息幾月已然逝去。唐易也好,智覺也罷,妙言似如無窮無盡,直聽得眾人心神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