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的時候,
由於黎明殖民地的建造場是用艦炮轟炸出來的,植被稀疏無法起到應有的遮蔽作用,所以這裡的居民只能在有防護的室內活動,外面看不到一個人影。
近百平方公里的建造場上,橫七豎八的停放著十幾艘大型沉船。
圍繞這些沉船,大量人類常用的鋼板方艙沿著邊緣鋪開, 形成了十幾個以沉船為核心的殖民社群,中間有鋼板路穿行。
這些社群根據中間沉船的職能不同,又分為居住區、倉儲區、工業區、軍事區等不同種類,各自有著各自的功能性建築。
其中,
殖民地中央停放著一艘長達3公里的鋼鐵鉅艦。
斑駁的艦體甚至比新月號母艦還要巨大!
不僅如此,這艘船的外表甚至看不出斷裂的痕跡,這說明該船是平穩落地的, 結構非常完整,而且後續也沒有被恐怖的自重壓垮。
這怎麼可能呢?
當然是可能的!
因為共濟會的輔助系統擁有者, 巴塞爾博士的存在。
共濟會的科技實力遠比外界想象的要強。
即便他們最後看上去非常狼狽的從星門中撤離了,但表象之下隱藏著的卻是深不見底的野心。
巴塞爾掌握有“末日升級系統”。
他可以消耗生存點數,忽視科技更迭規律,跳躍式的對物品和技術進行升級。
當老喬得知新世界的存在後,他就找到巴塞爾博士,秘密展開了這艘“方舟”的改造工作。
這艘船原先是沉沒在墳場中的一艘工業母艦。
雖然傷痕累累,但好在主體結構完整,內部的工業生產線也存在修復的可能。
於是,巴塞爾將超過80%的生存點都用在這艘方舟的維修與升級上面。
但這艘船實在太大了。
以共濟會當前的能力,甚至都無法修好其30%!
好在,他們並不需要完全修好它, 只需要將其拖到新世界,並保證其安穩的降落地面就好。
共濟會需要的,是船內的生產線和船殼的防護性。
並不需要讓它在重返宇宙。
在這一針對性的修復升級下,巴塞爾最終做到了。
共濟會費勁千辛萬苦, 終於將其帶到新世界,成為了黎明殖民地工業的核心!
來到新世界後, 巴塞爾的維修和升級也一直沒有停下過。
現在,
這艘母艦被修復好一座次級反應堆,並供應有兩臺輪換運作的反重力發生器,用於抵消船體帶來的部分負重。
內部的生產線修好了一小部分,其中最珍貴的要數一套星際時代的工業母機!
這是連新月號母艦都沒有的裝置,
是巴塞爾一個零件一個零件自己復原升級而來的,具有不可複製性。
如此,
共濟會才算有了大力發展工業的底氣,現在他們已在殖民地內建造了不少附屬工業建築,就等找到礦脈好開工了。
然而,雨林區的礦脈不是一般的難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