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前者是歷史上第一款具備360°射角的105毫米榴彈炮,後者則是大名鼎鼎的三大高階冶金工藝。
身為骨灰級軍迷,如果不瞭解這些軍事科技,好意思自封骨灰級頭銜?
空分裝置為氧吹爐奠定供氧基礎,氧吹爐為電渣重熔奠定優質原料供應基礎,電渣重熔則為大口徑火炮炮鋼奠定材料基礎,技術領域的發展便是如此,一環扣一環,少了誰都不行,更不可能好高騖遠,張嘴就來彎道超車。
有些路,沒有彎道。
「楊團長,給總部發電報喜。」餘華目光看向身側情緒激動的楊志,微笑道。
「是,總工程師!」楊志聞言,立馬反應過來,連忙轉身離去。
「陶同志,試生產透過,我要馬上返回延城處理工作,榆林鋼鐵廠交給你了。」
待楊志離去,餘華目光轉而看向旁邊最新上任的榆林鋼鐵廠負責人陶明達,正聲道:「鋼鐵生產不是小事,你接手之後前期暫不著急提高產量,該主抓質量,一是運力不夠和配套設施不達標,二來氧氣鍊鋼對組織來說太過先進和高階,急於追求產量容易出問題,應當熟悉氧氣吹煉工藝,掌握要領,積累豐富的鍊鋼經驗,再追求產量。」
「關於鍊鋼生產過程,必須嚴格要求工人遵守《氧氣吹煉生產管理條例》,質量放在第一位。」
質量第一!
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氧吹爐雖然成功了,但這不代表軍工局就能玩得轉,站在現實角度出發,像這種尖端冶金工藝裝置,沒有個一年功夫很難吃透。
如果急於追求產量,很容易出現問題。
這是餘華不願意看到的。
「是,一定遵守規章制度!」陶明達面容嚴肅,眼中露出尊重之色,立正點頭,正聲回道。
對於氧吹爐創造者餘華,他心中無不充滿尊敬,儘管餘華歲數比他年輕十歲。
榆林鋼鐵廠可以沒有他陶明達,可以沒有自家領導陳康,可以沒有工程隊楊志,但絕對不能沒有餘華。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沒有餘華,就沒有氧吹爐。
陶明達是官田兵工廠時期的老人,曾經擔任過雜械廠廠長職務,畢業於江蘇蘇州中學,高等中學學歷,擁有不俗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基礎。
人家原本還在抗大學習,結果陳康一封調令,就把陶明達從抗大調來擔任榆林鋼鐵廠廠長。
民國授高等中學之學歷,無論放在哪裡,皆屬於高階知識分子,這是組織隊伍之中不可多得的高階人才。
「另外,我給起重工組的孫鴻、爐前工組王強和羅洪濤三位同志請功,孫鴻在首次冶煉試驗和試生產期間表現出色,零失誤完成每一次起吊工作,技藝嫻熟,應當給予獎勵,王強和羅洪濤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工作,保障鋼水冶煉,應當給予獎勵。」
餘華話鋒一轉,繼續說道:「這個請功以我的名義,走鋼鐵廠向軍工局上報的渠道。」
請功,以總工程師名義請功!
起重工孫鴻,爐前工王強、羅洪濤,這是首次冶煉時間和試生產期間表現優秀者,三人的付出和努力餘華看在眼裡,應當給予獎勵。
「請功?好的,我明白了。」陶明達聞言,怔了一下,有些意外,連忙點頭。
不得不說,孫鴻、王強、羅洪濤三位同志還真是好運。
講完請功的事情,餘華最後說道:「鋼鐵生產過程如遇技術問題,小事儘量自己解決,大事給我發電,但技術人員要努力思考,好了,我要說的基本就這些,陶同志,你還有沒有問題?」
「總工程師,關於氧吹爐的慶功宴,我們開不開?」陶明達詢問道。
「開吧,讓參與鋼鐵廠建設的戰士和每一名工人參與,給大家放鬆一下,我就不參與了。」餘華笑了笑,說道:「還有問題嗎?」
他沒時間參與慶功宴,氧吹爐搞定了,紅星拖拉機專案還等著他去救火,這是燃眉之急,耽擱不得。
運力不足的問題,已經從根本層次限制了根據地工業發展和生產,僅榆林鋼鐵廠分到的運力配額而言,每天最多能生產五噸鋼鐵。
是的,只有五噸,因為一噸鋼鐵需要四噸原料,榆林鋼鐵廠的運力配額二十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