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相逢 “廣濟寺中,鯉蓮池畔,你和我說……
康熙三十九年三月十七, 和碩溫憲公主下嫁佟國維之孫舜安顏。
天還矇矇亮的時候溫憲就起身了,出嫁的吉服和需要帶的發冠都已經被喜嬤嬤取出來放在一旁,外面漸漸也能聽見人走動的聲音。
虞燕從溫憲公主起身的那一刻就醒了, 她眼睛都困得睜不開, 可是腦子卻清醒萬分, 一旁的陳姑姑替她淨面洗漱換衣, 等被打扮得像個大紅包一樣之後她就跑到了溫憲公主的身畔。
昨晚她們倆難得的窩在一起睡了一覺。
溫憲的臉上已經被鋪上了一層粉,眉峰被修得彎彎的,一雙水盈盈的桃花眼似乎蒙上了些許白霧。隨著喜嬤嬤不斷地鋪粉上去, 原本還算清晰嬌美的面容上好像蓋了一層厚厚的面具, 與她本來的樣子完全大相徑庭。
虞燕不免抱怨道:“這畫的也太醜了吧。”
喜嬤嬤賠笑道:“格格有所不知, 這麼多年來,出嫁的妝容都是這樣畫的, 這已經算是下手輕的了。”
溫憲含笑按住喜嬤嬤的手,從一旁取過口脂遞到虞燕手裡:“如今再改妝面恐怕有些來不及, 不過口脂還沒畫,不如你來替姑姑畫?”
虞燕也沒接觸過和化妝有關的事宜, 但看著姑姑鼓勵的目光,還是硬著頭皮拿起口脂輕輕的往她嘴巴上抹。
那些什麼花瓣唇咬唇妝她都只是聽過, 卻沒有實踐過,因此虞燕小心翼翼擦著口脂, 生怕把溫憲公主的妝容畫壞了。
德妃進屋的時候她才塗完口脂,姑侄倆坐在一起面面相覷,虞燕的眼角還有點紅。
她倒不單純是因為溫憲公主馬上就要出嫁難過, 畢竟就像胤禛說的那樣,等到他們出宮建府之後,只要遞上拜帖虞燕就能跑到公主府去玩, 她只是想著歷史上溫憲公主的壽數,不知道該從何改變。
“額娘。”溫憲柔聲道。
明明本該是最親近的母女兩個,此時此刻卻相顧無言許久,最後還是德妃眉眼彎彎讓旁邊的宮女取出兩個小盒子,一個裡面放的是溫憲最愛吃的胭脂桃紅酥,說是給她墊墊肚子,畢竟這一路嫁到佟府這麼長的一段時間,溫憲公主是不能吃什麼湯湯水水的東西的。
而宮女端出來的另一個盒子裡面則只放著一塊小小的玉佛,晶瑩剔透,握在手裡還是暖的。
德妃的這塊玉佩還是她沒有生下溫憲之前伴駕去五臺山的時候求的。
她這一輩子先後有過三個女兒,但不管是七格格還是十二格格,德妃都沒有留住,唯有五公主被養在太後膝下才平安長大。
德妃看著自己這個唯一的女兒,第一次什麼都不想求,只求她能平安健康的活著。
她恨佟家也恨萬歲爺,千挑萬選最後選了那麼一個沒擔當的男人來當額駙,但聖旨已下也沒有更改的可能性,德妃只能期盼舜安顏經此一遭真的能夠改過自新,不說什麼舉案齊眉,哪怕是相敬如賓也好。
溫憲出嫁離宮前要先後前往寧壽宮和乾清宮辭別太後和康熙,最後行至太和門前,站在一百三十五抬陪嫁旁邊送她出嫁的是兄長胤禛。
還有一個不管宮人怎麼勸說都不聽,非要一路跟著跑過來的虞燕。
宮門口站著迎親的隊伍,打頭那個就是溫憲公主的額駙舜安顏,他穿著大紅的喜袍,面容春風得意,就連佟府前來迎親的下人們臉上都是一副與有榮焉的表情。
不得不說,舜安顏確實算得上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八個字,不提他內在是什麼樣的,至少外表看上去也算得上是一表人材,就算站在公主旁邊也遜色不到哪去。
虞燕卻實在對這個人提不起來什麼好感。
他難道是因為溫憲公主才感到這麼高興嗎?顯然並不是,只不過是因為萬歲爺將公主下嫁他舜安顏,這些事情讓他感到很有面子罷了。畢竟在那之前他連公主長什麼樣都不知道,能有多少感情。
虞燕心裡不得勁,但為了讓姑姑出嫁顯得喜慶一點,還是僵硬著臉保持著甜甜的笑容。
一路吹吹打打打,京城裡的百姓好奇地前來圍觀天子嫁女的盛況,喜樂聲一陣接著一陣,就沒有停下來過。佟府裡更是掛滿了大紅綢緞,就連下人們身上穿的也是紅色的衣裳。
滿目的紅中虞燕卻一眼看見了一名穿著象牙白色的少女,她躲在人群中,秀美的臉上閃過嫉妒的神色。
“那是誰?怎麼穿著白色的衣裳?”虞燕心下一突,隨便拉了個佟府的下人問道。
那人順著虞燕指的方向看去,最後打了個馬虎道:“格格恐怕是看錯了,今日是大喜的日子,咱們府上除了紅色外就再也沒有別的顏色了。”
虞燕可以保證自己絕對沒有看錯,她看了眼身邊的跟著她出來的越桃:“你剛剛有沒有看見一個穿著白色衣裳的姑娘,就在南邊的那群人裡,旁邊還有個柱子。”
越桃搖搖頭,她剛剛什麼也沒看見。
虞燕有些糾結,莫非真是她剛剛看錯了?她再次順著剛剛的方向看去,依舊只能看見滿場的紅,似乎剛剛的白只是驚夢一場。
喜宴熱鬧了一天,等到夜幕降臨在佟府用過晚膳後虞燕才陪著喝得有些暈的胤禛上了朱輪車回宮。
弘昀如今剛滿一個月,臉稍微長開了點沒有像之前那樣皺巴巴的,但在虞燕看起來還是像個小老頭。弘昐倒是很喜歡這個弟弟,他舉著手裡五顏六色的花片就在弘昀面前晃來晃去,希望能借此吸引他的注意力。
“怎麼送公主出嫁回來之後唉聲嘆氣的?”李氏看著女兒皺成一團的眉毛不禁有些納悶。
虞燕糾結了一下最後還是說道:“姑姑又不喜歡那人。”
“你先前不還總是說我看那些話本子裡面什麼情啊愛呀得多沒意思,怎麼現在又想到什麼喜不喜歡的事情了。”李氏打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