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之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貌似平平無奇的六邊形橫截面,其中密密麻麻地排布著大概一百來根燃料元件。
本來嘛,只要是裂變方案,無論採用液冷還是氣冷,其實在堆芯這塊都大差不差。
但定睛細看之下,還是能發現一個本質上的不同——
“等等……”
彭覺先用最快的速度重新檢查了一遍,確定並不是自己眼花了:
“你堆芯中子源呢?”
一般情況下,在反應堆物理啟動的初始階段,堆內的中子注量率非常低,不足以達到源量程探測儀器的量程範圍。
因此技術人員通常會在反應堆堆芯中插入含有鉲252等材料的金屬棒,利用堆芯中子源將反應堆堆芯的中子通量提升至一定水平,使得源量程探測儀器能有效地統計出中子通量的變化,從而輔助堆芯啟動。
剛才他說的嶺澳核電站二號機組,就是這一類方案的典型。
然而,在眼前這張示意圖上,卻完全看不到相關的任何標註。
“這就是需要測試的關鍵部分了……根據鈞天計劃的原則,為了保證安全,空間反應堆在進入軌道之前應保持關閉,並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進入臨界狀態。”
常浩南微微後仰,讓自己的上半身陷入座椅靠背:
“而你知道,任何工程上的方案都有一個失效機率,不可能保證100%可靠,唯一的辦法是釜底抽薪,從原理上避免這種可能……去掉堆芯中子源之後,哪怕發射失敗,反應堆浸沒雨水或者沙子中碰巧達到了臨界條件,也不可能實現自發臨界。”
這個道理彭覺先當然懂,但這麼多年下來形成的既定方案總有其道理。
因此他皺了皺眉:
“可是在沒有堆芯中子源的情況下,靠啟動過程中自發裂變產生中子很少,能透過遮蔽層的就更少,根本不足以達到源量程探測裝置的檢出閾,相當於絕大部分啟動過程要在沒有監控的情況下完成,而且這個過程會非常緩慢……”
常浩南一個抬手打斷了他:
“所以我們計劃在一次太陽活動的高峰階段發射,以高能宇宙射線作為中子源進行啟動。”
說著又從檔案盒裡面取出另外一份檔案
“通常,宇宙射線主要包含90%的質子和9%的阿爾法粒子,當這些高能粒子撞擊反應堆中的燃料時,就會發生如散裂反應之類的核反應,從而產生次級中子,所以在原理上具備協助啟動反應堆堆芯的可能,”
“而這次測試中需要做的,就是模擬一個太空輻射環境,考察堆芯在輻照下產生的次級中子額度與宇宙射線強度之間的關係……”
“……”
整個方案洋洋灑灑數萬字,算上圖表和附錄足有一百多頁,當然不可能在辦公室裡全都解釋明白。
但彭覺先畢竟也是這一領域的老資格了,仍然很快理解了常浩南的意思。
斟酌半晌之後,才給出了一個評價:
“這個想法……很大膽”
後者沒有搭話,只是等待著他的進一步反應。
又過了大約半分鐘,彭覺先深吸一口氣,提議道:
“這樣吧,第一批團隊先按照原計劃測試氚釋放過程,你這個無堆芯中子源的啟動方案,等我帶第二批團隊過去之後親自來做,如何?”
鈞天計劃是個長期專案,常浩南倒是不在乎區區個把月的事情。
反而是對方的行程讓他有些好奇:
“你不在第一時間就跟過去?”
這個問題的畫風跟前面的都不太一樣,以至於彭覺先沒能馬上反應過來。
但旋即一笑:
“對,我受邀參加今年的國慶六十週年慶祝觀禮,所以打算等十一結束之後再過去……不過你放心,第一批團隊會由方鑑明同志帶隊,他也全程參了我們和ITER的談判,能力和經驗都絕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