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二者之間的比值接近1.618時……”“黃金分割?”
義大利代表的嘟噥聲幾乎脫口而出,結果順著麥克風傳到了現場幾乎所有人的耳朵裡,頓時引發一片錯愕的低語。
彭覺先也知道對方不是有意打斷,強壓住笑容擺了擺手:
“不,小數點後面的618只是湊巧,實際還有更多位數……”
他解釋道:
“實際上,這是螺旋共振的臨界點。”
彭覺先的鐳射點在某個微分方程上畫圈:
“赫爾院士剛才的發言中提到,是磁重聯導致能量逃逸,但實際是共振引發的鏈式反應——就像推鞦韆的時機或許會影響鞦韆擺動的幅度和頻率,但歸根結底不對反而會阻礙擺動的產生……”
“……”
隨著他的介紹,聽眾席上逐漸響起紙張翻動和鍵盤敲擊的聲音。
這一次的理論介紹部分出人意料地短暫,只經過二十幾分鍾,就已經臨近尾聲:
“因此,根據我們得到的鋸齒崩塌判據,可以得出控制鋸齒不穩定性主要有兩種途徑。”
彭覺先說到這裡,停下做了個深呼吸。
他倒不是專門為了給別人留下理解的時間,而是確實因為疲憊和興奮而感到有些眩暈。
稍許恢復過後,他終於說出了最重要的結論部分:
“一是透過調整q=1面的磁剪下來控制鋸齒振盪的週期,二是透過改變磁流體力學不穩定性的擾動勢能項來控制鋸齒振盪的幅度。”
此話一出,下面又是一陣竊竊私語。
“我知道各位此時的想法——這個結論,看起來跟赫爾院士剛才的報告殊途同歸,對吧?”
沒有人回話,但從前面幾排聽眾的表情來看,他的猜測並沒有錯。
“在這裡,請各位注意,無論是低混雜波加熱還是中性束注入,只能單純延長鋸齒震盪的週期,而擾動幅度卻仍然會隨著時間積累而逐漸增長,並導致溫度、密度等引數的伴隨上升。”
彭覺先的語速越來越快:
“換句話說,只能延緩而無法真正解決鋸齒崩塌現象的出現,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還會影響到等離子體芯部雜質的正常排出,屬於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即便能把等離子體的可控時間提高到600秒、6000秒乃至更長,一旦脫離高額能量輸入,芯部就會瞬間破裂,根本無法真正實現等離子體的穩態存在。”
直到這時,眾人才終於明白,為什麼他剛才評價赫爾的方案“不具備工程價值”。
現階段,無論是誰的託卡馬克裝置,都需要超大功率的能量輸入來維持等離子體的存在,如果換算下來,那麼消耗的能量甚至會比未來聚變發電的輸出能量更大。
當然,以眼下人類的聚變研究水平,還只能聚焦於等離子體的維持時間,遠不到考慮能量盈虧的程度。
但不管怎麼說,可控核聚變的終極目標仍然是提供無窮無盡的能源。
而赫爾的辦法,則只會讓iter離這個終極目標越來越遠……
事到如今,彭覺先也不再賣關子:
“因此,我們的解決方案是,透過外加螺旋場改善磁場的拓撲結構,讓鋸齒震盪的擾動幅度嚴格維持穩定,保證其排出雜質能力的同時,從原理上徹底排除等離子體芯部崩塌的隱患!”
這下子,會場裡的氣氛變得微妙起來——
大家搞可控核聚變,尤其是加入iter,那都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不管什麼辦法,能整出點進展交差就算勝利。
怎麼你華夏突然擺出一副真要解決問題的架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