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剛跟在對方後面,貓著腰從後門鑽了進去。
突然變暗的光照條件讓眼睛很難瞬間適應,直到幾秒鐘後,他的視力才算完全恢復。
特地加高之後的89式底盤在外面看來是個相當震撼的龐然大物,但等到真坐進去之後林成剛才意識到,裡面的空間竟然如此狹窄。
尤其在乘員艙一側安裝了幾部指揮控制檯之後,剩下的空間只能以人擠人的方式勉強容納34名操作人員。
連腿都伸不開。
而林成剛人高馬大,更是感到極為憋屈。
趁著劉錫雲和另外一名工程師搜尋和匯出資料的功夫,他一邊小心翼翼地伸手護住頭頂,一邊有些疑惑地問道:
“為什麼要把測試指揮車放到這樣一個地盤上……明明旁邊就有方艙卡車?”
劉錫雲噼裡啪啦操作著鍵盤,略顯艱難地轉過頭:
“因為這其實是給防空單位研發的團/營部指揮車,大概相當於一輛功能更強的9s737……只不過我們沒有mtlb,跟防空導彈同款的履帶底盤成本又太高,所以才用了裝備量比較大的89裝輸。”
“好在咱們的裝置體積比原版小不少,所以還是能塞到裡面去,只是指揮員同志們就要受些苦了……”
“團營指揮車……”
林成剛突然想到外面正在測試的四個型號。
除了一個畫風完全不同的海軍近防導彈以外,其餘三種剛好可以形成一個射程由遠及近,能夠覆蓋遠達7080km,近到正頭頂0距離的完整防空網。
“看來你們這次搞的手筆很大啊?”
他已經有些明白過來了——儘管華夏從大約十五年前就開始琢磨“新三打三防”的事情,並如同ptsd一般開始重視防空部隊的建設,但具體到陸軍老大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還是處在棄療的狀態。
除去極少數有導彈用的樣板單位以外,師團兩級防空主力基本都還是57mm高炮和37mm高炮。
而現在,上級應該是終於下定決心,準備藉著奧運安保和0910工程的機會,徹底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
果然,劉錫雲點點頭,不無怨念地回答道:
“過去一直都是空軍有新飛機,海軍有新軍艦,第二炮兵有新導彈,陸軍有新兵……這麼多年下來,輪也該輪到我們了。”
陸軍裝備更新緩慢,最痛苦的除了一線指戰員以外,就要屬他們這些專攻野戰兵器的研究所了。
看著一個個兄弟單位賺的盆滿缽滿,要說心裡不羨慕,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只不過林成剛所在的航天科工三院一直都有海外訂單養著,哪怕在軍隊要忍耐的階段都沒怎麼經歷過苦日子,所以才缺乏這方面的感受。
說完之後,劉錫雲似乎還有點意猶未盡,想要給林成剛介紹一下外面那三種型號。
不過就在此時,旁邊的操作檯上響起一聲清脆的提示音,暫時終結了二人之間的話題。
“林研究員,這就是測試過程的原始資料了。”
劉錫雲指著面前螢幕上一團密密麻麻的數字和曲線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