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上半月,總體上算是風平浪靜。
在透過原理樣機證明皮秒級脈衝鐳射確實能夠實現可控的非熱加工之後,最重要的事情自然是開始生產一臺工程樣機。
由於要考慮到具體的應用環境以及硬體佈局,因此工程樣機不可能像原理樣機一樣簡單搭個架子就完事了。
而是要儘可能貼近最終產品。
這也意味著,生產過程會比較漫長。
尤其是其中一些裝置還需要從國外訂購。
歐洲企業的效率,只能說懂的都懂。
所以,常浩南手頭的專案,也進入了一個不溫不火的階段。
不過這倒也不算是壞事。
在整個專案團隊的工作強度降低下來之後,他總算得著機會,把“由光電訊號對天線陣元進行相位控制”的思路跟侯院士以及霍鵬華二人討論了一下。
最終幾個人的一致得出結論。
至少在原理上,光波束形成網路的構想是可行的。
而常浩南想要的,就是這個“原理上可行”。
後面系統模型和系統理論的問題,可以由他來解決。
而再往後,具體落實的層面,有電科集團操心呢。
原本,常浩南是準備親自去一趟廬州。
結果電話打過去才得知,王曉模院士4月末要到京城開會。
正好能省去奔波一趟的麻煩。
……
雖然不是嚴肅的會議,但好歹也屬於正經學術交流,在飯桌上肯定不合適。
所以,常浩南乾脆把見面地點選到了新火炬實驗室主樓的會議室裡。
“你們這個地方選的不錯。”
下車之後,王曉模緊了緊身上的皮夾克,環顧一番之後評價道:
“環境好,離城市不遠,但又不至於太喧囂。”
“是個搞學術的地方。”
京城五環,雖然這時候已經大部分都通車了,但總體上還有幾分荒涼。
不過,反倒把火炬實驗室這一片地方給襯托出了點世外桃源的感覺。
常浩南自己也非常中意這塊地方,因此倒也不謙虛: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離學術圈遠,但是離學術近,說的就是這種地方了。”
“這說法我還真是第一次聽說。”
王曉模跟著常浩南一起走上主樓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