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卓回答道:
“但我們準備在殲11BS上使用側杆操縱,只是暫時還沒想好是激進一些,前後都用側杆,還是前座不動,只把後座改成側杆。”
這確實不算是個傷筋動骨的變化。
尤其是在翼面控制和發動機控制都實現電傳化之後,操縱桿發出的其實是電子訊號,所以單從技術上講,擱在哪其實都無所謂。
但對於人的體驗來說,差別就會很大。
設計良好的側杆,如陣風,可以讓飛行員獲得全方位更舒適的操縱體驗。
而設計不太好的側杆,比如F16,就是妥妥的高手向操縱,萌新殺手,以至於被迫增加了雙座教練型的比例。
“另外就是,常總。”
稍微停頓了一下之後,劉高卓繼續道:
“你們航發集團,有沒有在渦扇10基礎上搞向量推進技術的計劃?”
“這個……”
常浩南沒有馬上回答,而是低頭思索了片刻。
對方問的是航發集團。
但他作為總規劃師,又是渦扇10的總師,在這件事上不說是一言堂,但至少也有一錘定音的影響力。
“只能說這是目標之一,但是還沒有相關的明確時間表。”
最終,他還是給出了比較保守的回答:
“即便這一輪鑑定結束,渦扇10A/B兩個基礎型號也只是完成了設計定型,對於我們來說,當務之急還是準備生產定型,尤其是把良品率和產量給提上去。”
“劉總你之前不是也為這個事專門去京城找過我麼,效能再好的產品,也得能保證產量才行……”
“……”
極限載荷狀態下的飛機,本來也做不出什麼花樣豐富的飛行動作,能維持平飛和最基本的機動性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而且,最大掛載和最大載油是無法兼備的。
就算是殲11B這樣的重型戰鬥機,航程方面也會捉襟見肘。
所以,這次飛行展示也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飛機繞著北陵機場,在眾人視野範圍邊緣徘徊了幾圈之後,便重新出現在跑道盡頭的上空。
從常浩南的角度可以看到,飛行員在進場之前還特地放掉了一部分燃油,以保證最大降落重量不超標。
即便如此,降落的時候,主起落架的液壓結構也幾乎被壓縮到極限。
甚至常浩南透過望遠鏡,都能看到機翼微微顫抖了抖……
同樣是用掉了大半條跑道的長度之後,飛機才緩緩停下,然後駛入滑行道。
又過了幾分鐘,才最終停在停機坪上,距離儀式舉行位置不遠的地方。
這下子,其它手頭沒有望遠鏡的人,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飛機下面的驚人掛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