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永年這問題,基本已經是直球表示——
“這閱兵整挺好,能不能讓我也去看看?”
其實按照常理來說。
很難。
因為科工委那個“軍工口”的說法,基本是定向指代軍用裝備研發人員。
常浩南能被納入其中也是因為負責太行專案的研發。
否則眼下這功夫,十二個軍工集團裡面恨不得有十三個都在搞地產當副業,那這個範圍就有點太大了。
但也不是完全沒機會。
正如顏永年剛才所說,這模鍛壓機的第一個生產任務,不就是殲11B的機體嘛。
……
這點自知之明,顏永年還是有的。
而再等十年的話,又肯定已經退休,更不可能被專門請過來了。
巧合的是同樣在搞模鍛壓機。
於是就需要一個地方,把所有參閱人員和裝備放在一起進行合練。
一列由十幾輛HY4731半掛車組成的車隊打著雙閃,緩緩駛入剛剛被搭建起來的臨時營區。
建國初的時候,由於閱兵是每年國慶都舉行,但每次規模不大,因此閱兵部隊基本都是從京城周邊就近抽調,訓練也是在各自營區分別進行。
也順便給那些外地部隊一個駐紮的地方。
所以今年這次,基本上是他唯一一次機會。
“顏教授你先彆著急。”
“閱兵的邀請名單是分批出的,最後一批應該要到8月末9月初才能確定,所以只要咱們試生產給國慶獻禮的時候別獻出問題來,機會應該就很大。”
佇列最後,還跟著兩輛大巴車。
通州,張家灣。
與此同時。
但後來隨著閱兵頻率降低,規模相應提高,受閱單位也開始從全國範圍內抽調。
只不過沒搞出什麼特別有標誌性的成果,因此壓根也沒有受邀觀禮的念想。
顏永年眼前一亮。
35週年閱兵那會,他還在當年的老機械工業部工作。
於是才有了位於京城周邊的兩個閱兵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