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只是有可能?”
劉振響在這方面身經百戰,懂得自然比初出茅廬的常浩南多:
“嗯,還需要評獎委員會一致同意,再上報給科技委和zhong央主管領導,流程麻煩得很。”
“所以這幾個獎項加在一起,特等獎攏共也沒發過幾次。”
“像是自然科學獎,因為咱國家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水平比較低,甚至有幾年因為實在沒有能上臺面的成果,連一等獎都破例有過空缺……”
這些評選細則都是公開的,如果常浩南去科技委問,肯定也能問到。
但就像公開的法律條文仍然需要律師一樣,這種東西要是靠自己看那可太麻煩了……
“原來如此……”
常浩南瞭然地點了點頭:
“不過我覺得,問題應該不大,高空試車臺投入使用之後,馬上就產出了不少成果,無論對於國防安全,還是對於國民經濟發展,貢獻都是有目共睹的啊,更不用說還給後續在建的二號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那就借小常你的吉言了……”
劉振響倒也沒再度否認,顯然心裡也是有那麼點期待的:
“真要是能評上的話,那這個獎裡面也少不了你的一份貢獻……”
常浩南雖然從未直接參與過試車臺的研發,但高空試車臺說到底是個工具性質的東西。
而一件工具的價值,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使用工具的人……
而SB101高空臺在投入應用之後的幾項主要成果——航發測試標準、渦噴14發動機和渦扇9發動機,說起來都跟常浩南脫不開關係。
雖然也有如渦噴6D和渦噴8M等小改型號,但是跟前面那三個相比,就明顯不夠看了。
這種情況下,常浩南也不可能再說什麼。
更何況,儀式也就正式開始了。
最開始,自然是例行的開幕詞、奏唱國歌以及領導講話。
好在這個會預計內容極多,為了趕在晚飯之前開完,所以這些冗雜的流程都被盡力壓縮,很快就進入了所有人都期待的頒獎環節。
最先進行的是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每種獎項的二等獎都有十幾二十項,如果一個個上去領,那這會開一整天都很懸能開完。
而且頒獎領導恐怕也要累死在臺上。
所以二等獎這個環節,是以五人一組的形式宣佈並上臺的。
實際上,由於獎項都是申報制,加上大家作為科研人員,對自己的研究水平多少也有點AC數,因此大多數人來之前,其實就能猜到自己到底拿了什麼獎。
懸念只是在少數人身上。
比如常浩南。
……
在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選中,除了專案本身的技術含量之外,還要考慮成果對於國家的貢獻。
就導致二等獎裡面的不少專案,聽上去都有點相似。
比如某一批集中上去的五個,分別是“早熟優質多抗馬鈴薯新品種選育與應用”、“早熟優質多產水稻新品種選育與應用”、“矮稈早熟多抗優質中筋小麥品種”、“高產多抗節水型小麥新品種”……
要論技術,基本就是同一技術在不同作物上的復刻。
但對於農業增產和保障糧食安全的貢獻卻是實打實的。
二等獎裡面,並沒有常浩南熟悉的面孔出現。
畢竟,他參與的幾個專案,都不太可能被踢到二等獎的範疇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