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的路程,再無波折。
眾人也算是見識到了華山之險峻。
他們離開毛女洞,穿過雲門,到達青柯坪,隨後便要經過千尺幢。
這是山崖間裂出的一道縫隙,古先民於崖縫中鑿石而上,傾斜角度近乎於直上直下。
臺階異常狹窄,只有半步,且冰雪未消。
此界華山可不像李衍前世,有各種防護,還有鎖鏈牽拉借力,空空蕩蕩,跟個冰滑梯差不多。
若非幾人身手了得,就連王道玄和嚴九嶺也是經常翻山越嶺,多半會滾落下去。
此地也號稱太華咽喉,傳聞乃漢代時打通。
原本山勢險要無路,有人見猿猴上下跳躍,於崖縫間穿梭,跟隨猿猴而登,才發現這條路。
杜甫詩中曾言:“車廂入谷無歸路,箭括通天有一門。”
當然,這裡亦是扼守山門的要衝。
兩側崖壁頂端,遍佈小石窟,高不過一尺,宛如神龕,整齊排成一列,佈滿仙神石刻。
李衍能嗅到,神像上皆有香火繚繞,神罡匯聚,彷彿眾多仙人正低頭注視著他們透過。
頂端出口處站立著兩名道人,遠遠望見幾人,便恭敬拱手問道:“可是來自長安的李道友?”
“正是。”
李衍加快腳步,迅速離開千尺幢。
他抬頭仔細打量,只見兩名道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皆著玄色道袍,身背寶劍。
與山下那道人截然不同,這二人眼神清淡,表情也顯得和藹許多。
“貧道玉風子。”
“貧道玉寒子。”
兩名道人一番自我介紹,便微笑開口道:“師父讓我們在此等候,說務必要款待好來自長安的李居士。”
眼看眾人全都上來,二人當即抬手說道:“諸位,請隨我們來。”
太玄正教規模龐大,幾乎統攝整個神州道門道統,內部派系更是紛繁繁雜。
李衍與純陽院道人素無交情,如此熱情相待,定是因為之前示警之事。
眾人隨道人前行,穿過陡峭山壁,於積雪嚴寒中跋涉,很快便來到一座道觀前。
“諸位,此乃望仙觀,常供教內同道休憩。齋飯已備好,諸位可先歇息,師父稍後即來。”
矮胖的玉寒子微笑介紹道。
李衍連忙詢問,“我等參加開窖法事,先前來的道友們都在何處?”
高瘦的玉風子回道:“此為北峰,他們在蓮峰。諸位莫急,此處環境更佳。”
說罷,還眨了眨眼。
李衍頓時會意,拱手微笑道:“多謝,誠如二位所言,此地甚好。”
走進望仙觀,古柏蔥鬱,隔絕塵囂。
觀中建築古樸,飛簷積雪,石欄紅牆,年頭看起來很是久遠。
給他們安排的廂房也簡約雅緻,木床散發松香,被褥溫暖,窗邊茶几上泡著香茶,角落香爐青煙嫋嫋,令人心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