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有許多原因,有頑軍不得人心得不到百姓的支援,有頑軍熱衷於內部權力鬥爭而敷衍備戰,也有頑軍的戰略誤判臨陣換將等等。
但王學新認為最最重要的,其實是那份“諒解案”。
此時鷹醬要出面調停的事其實已經傳開了,只是多數人並不知道“諒解案”的具體內容。
這表面看似無關緊要,但對軍紀不振的頑軍卻是致命的。
華夏若從31年九一八事變起,抗戰至今已有十年。
八路軍是做好了長期抗戰的準備同時對鬼子不存幻想,以將鬼子趕出華夏為目標,於是這“諒解案”對他們就沒什麼殺傷力,甚至還讓八路軍義憤填膺尋求各種方法不承認所謂的“諒解”。
頑軍的風氣卻不是這樣,他們對國土沒有多大的感覺,他們是以停戰保命偏安一隅為目標,一心只想著早點結束這場戰場並活到最後。
這麼一來,情況就不一樣了。
“諒解案”對他們來說就是一根救命的稻草。
頑軍中相當一部份將領還是留美歸來的,他們知道鷹醬的能量,以為鬼子這個胳膊說什麼也扭不過鷹醬這個大腿。
於是樂觀的估計這場戰爭很快就會因為鷹醬的調解而結束。
既然戰爭要結束,在最後關頭死在戰場上就是件很不划算的事。
於是全軍上下毫無戰意,空有天險和優勢兵力卻是兵敗如山倒。
否則,以中條山這地形和數年經營,說什麼也不可能以八萬餘人換鬼子兩千多人的傷亡。
更可笑的還是,重慶方面在遭受如此慘敗後,第一時間就將責任推到八路軍身上,說是有此一敗皆因八路軍按兵不動。
事實卻是此時的八路軍甚至還處在頑軍的封鎖中,想動都無法動。
首長等了一會兒,見沒人發言,就說道:“所以我們應該做兩手準備嘛!一方面,我們應該主動出擊偷襲鬼子的交通路線,增加鬼子將戰略物資運往前線的困難。另一方面,我們要把事情考慮在前頭,萬一中條山失守,我們的側翼就危險嘍!”
參謀長補充道:“也就是補充側翼的防禦,難點在於側翼有兩百多公里,以我軍現有的兵力,短時間內很難組織起一道這麼長的防線。同志們對此有什麼看法?”
會議室再次陷入沉默。
突然跳出一個兩百多公里的防線,且戰爭還迫在眉睫,沒時間、沒兵力、沒條件,想防住談何容易。
除非……
再像以前一樣放棄防線進入山區打游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