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裡很快就亂哄哄的討論開了。
有人說:“怕什麼?鬼子來了就打,打了這麼多年了,哪一回不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淹,見招拆招就得了!”
有人說:“最好還是撤進山區採取守勢,鬼子這次集中的兵力太多,不能硬碰硬!”
還有人說:“大不了像以前一樣到山裡打游擊,鬼子人多沒用,一到山裡他們的補給就跟不上,呆不久!”
……
說什麼的都有,許多人還為各自的想法爭得面紅耳赤。
丁偉有大局觀也更有遠見,電視劇中他在打鬼子時就預見將來與重慶方面遲早有一戰,解放後就大膽的預見與鄰國很可能會因為利益關係成為敵人。
此時丁偉考慮了一會兒,就起身說道:“首長,參謀長,同志們。我認為,現在的形勢已經不適合我們再撤回山裡打游擊了,所以我認為,我們首先要排除這種想法!”
“哦!”首長問:“說說為什麼!”
“首長!”丁偉解釋道:“我們以前可以進山打游擊,那都是有山下老百姓明裡暗裡給咱們送糧!否則山裡一沒糧二沒房,咱們還不得活活餓死?可現在不一樣了,鬼子實施三光政策活生生的整出一條無人區,再用碉堡隔離溝等實施封鎖。咱們要是進山打游擊,雖然在軍事上還能像往常一樣與鬼子周旋,但鬼子如果繼續實施三光政策把咱們根據地越打越小,咱們怎麼解決吃飯問題?”
聞言眾人就都不說話了。
王學新知道丁偉說的是對的,這就是史上八路軍在41年銳減十萬人的主要原因。
首長點了點頭表示同意,這其實也是他的想法。
今時不同往日,現在的情況與以前不同,以前行得通的辦法現在不一定能行。
更何況,此時的八路軍在軍工、戰術以及農業方面的發展都有了苗頭,進山打游擊就意味著要輕裝簡行,到時為了多帶糧食,就要炸燬帶不走的機器,要放棄大片種好的田地,這是否會使八路軍又重新回到一窮二白的零點?
想到這,首長很自然就將目光投向了張萬和。
張萬和悶聲悶氣的回了聲:“首長,您別看我,我是打定主意,就跟那些機器在一塊,反正我這把老骨頭也走不動了!”
參謀長笑著說:“老張,要是戰略轉移呢?魯家溝距離側翼只有幾公里,而且還沒有反斜面工事掩護,又被敵人知道了位置,轉移更穩妥些!”
參謀長這話說的是。
之前魯家溝雖說距離前線也不遠,但正面那是一重又一重的反斜面工事擋著,鬼子要強攻沒那麼快,實在撐不住了轉移也來得及。
現在這局勢就不一樣了,側翼的晉綏軍要是一撤,鬼子坦克只需要幾小時就能開到魯家溝,轉移就是必須的。
張萬和回答:“轉移可以,但那些機器必須一個不落的帶走。咱們好不容易才換了這些家底,我說啥也不能把它們丟下!”
“沒問題!”首長點頭道:“我們今晚就動員所有的汽車,還有騾車、馬車,實在不行用肩膀和獨輪車,扛也要把這些機器扛走!這些是咱們跟敵人戰鬥的資本,可不能輕易丟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