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軍也會派出一艘船隻,與你等一同南下廣州。”邵樹德繼續說道:“至廣州後,稍事休整、補給物資、裝載貨物,然後便隨一艘大食商船離開吧。放心,內務府已經與這艘船的主人說好了,許下了諸般好處,他願意帶你們回大食,大約三月份離開。時間不多了,你儘快離京吧。”
王黑子有點懵。
他航行到紀州東海岸,就已經稱得上是遠航了。大食在什麼地方?數萬裡之外?其間多少狂風巨浪,又有多少艱難險阻?真能安全往返嗎?
“臣遵旨。”王黑子無奈,只能應下。
邵樹德點了點頭,揮手讓他離開。接下來,自有官員與王黑子詳述細節。
他不是臨時起意。
事實上早有透過海路訪問各國的打算。只不過如今的航海技術實在太落後,風險太大,始終沒下定決心罷了。
但在引導海洋捕魚這麼多年後,不敢說進步了多少,至少盛唐年間的水平應該達到了,甚至有所精進。
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很多人總覺得我們祖上曾經有過某某東西、某某技術,然後就預設它是一直存在的。
但事實上呢,技術這玩意是有進步和衰退的。承載技術的是人,人沒了,技術就退步了。
哪怕你有相關技術書籍儲存下來,效果也很有限,因為你沒有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才了。
人才斷檔、產業萎縮的後果,在21世紀仍然屢見不鮮。俄羅斯人技術靠考古,折騰了三十年,別說航母了,水面艦艇都快整不起了。
所謂點亮某個科技,然後你就一直會,那個是遊戲中才會出現的事情。
真實世界中,點亮的科技會熄滅,技術會退步。
以前能造排水量一百噸的船隻,現在十幾噸都費勁,因為你沒有相關產業了。
產業沒了,人才也沒了,經驗流失,生產工具報廢,等到後來人想重新恢復時,只能一邊考古,一邊重新造輪子。
在中國古代多次被重新發明的水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大夏開國之時,為什麼要迫切引進大食甚至新羅的造船、航海人才?因為你的技術已經退步到了相當程度,你就是不會了,必須要別人來教。
苦心孤詣這麼多年,海洋相關產業從萌芽變成了幼苗,又漸漸開始長大。
各大港口附近,伐木、烘乾、切割、加工、造船一整條產業鏈慢慢培育了起來,從事這個行當的人越來越多,產能也越來越大,因為市場需求存在。
如果哪一天,市場消失了,這些產業也將慢慢維持不住,逐漸萎縮,流失人員,一切重歸於零。給後人留下的談資就是某某港口曾經多麼興盛,造船技術多麼先進,認為一個穿越者過去,絕對能扭轉頹勢,重新恢復,因為這些技術都是我們的老祖宗曾經掌握過的。
但殘酷的現實是,已經進了墳墓的老工匠不會爬出來給你講處理木材的訣竅,曾經年輕的小工也老得掉牙了,你費勁心力,才找到了三五個勉強傳承了當年小部分技術的後生,水平還很低,想要靠他們重振這個產業,這輩子都不太可能了,除非能引進外地乃至外國的相關人才。
產業,永遠比技術重要。
脫離了產業,技術將成為無根之萍。而有了產業,技術甚至能推陳出新,不斷進步。
******
差不多同樣的時間,大食商人蘇烈曼正在廣州的家宅內休息。
作為“蕃酋”——唐代令外來商人自治的一種職務——蘇烈曼在廣州是有一定地位的,不但在官面上人頭很熟,在跨洋而來的大食、波斯商人群體中,威望也很高。
去年,廣州刺史召他入官衙密談,回來後就變得很沉默。
是的,按照廣州刺史的要求,他需要帶兩艘夏國官方的船隻返航,這讓他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在過去幾年中,他的商隊連續沉了好幾艘船,損失非常之大,讓他欠下了一屁股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