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由吳晗牽頭安排好了一切,但計劃沒有變化快,事情並不像事先計劃的那樣順利。
新型引擎的結構簡單,製造起來毫無困難,但是為了保密,引擎結構設計得十分複雜,但百分之九十的結構是為了混淆視聽搞出來的,根本毫無用處,真正起作用的部分不足百分之十。
因為結構複雜,製造的時候又不能降低精度引起懷疑,因此原本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完成的新型引擎硬是延長到一個星期才拿出成品,第一時間為天鷹號和駐守土星基地的戰艦安裝,接下來就是駐守月球基地的四艘戰艦。
除此之外,計劃安裝在星門駐守戰艦上的引擎也全部送到了天鷹號上。
除了以上這些戰艦之外,軍方還有駐守巨人星和陰陽星的四艘戰艦,加在一起正好十鷹十鷂二十艘新式戰艦。
二十艘戰艦將構成中方艦隊的中堅力量,原本軍方需要至少三位數的戰艦,才能有效形成足夠的戰略優勢,但是在所有戰艦全部安裝新式引擎之後將產生質的變化。
擁有快速轉移能力的艦隊將具備任何國家都無法想像的速度優勢,界時人類目前佔據的幾十光年之內,不管哪裡出現異常情況,中方艦隊都能在幾天之內趕到,進而形成真正的快速反應艦隊。
除此之外,由老式舊艦組成的艦隊,就只剩下比鄰星的四艘燕京級主力艦而已。
這四艘主力艦原計劃出售給俄國,但是因為人類艦隊徹底擊潰了外骨人的艦隊,因此各國對戰艦的需要不再迫切,俄國中止了購艦計劃,中方收回本土的戰艦差點砸在手裡,好在某些國家想組織艦隊又不差錢,經過艱苦的談判,軍方總算剩下的戰艦全部賣了出去。
只是四艘主力艦的要價太高,因此一直沒找到買家,所以這幾天放在比鄰星發揮餘熱——軍方計劃拆卸四艘戰艦上的武器,將它們改造成移動採礦基地!
半人馬α三合星附近的行星不少,擁有大量值得開採的礦產資源,目前中方已經在比鄰星建立了採礦基地,用不了多久,半人馬α將為資源曰漸枯竭的太陽系提供大量的礦產資源。
不止中方在打半人馬α的主意,美俄歐三方同樣有自己的計劃,不過哪一方都沒有中方這樣兇殘的魄力,直接改造老舊戰艦——拆掉武器和大部分的裝甲之後,十七公里的戰艦內能夠騰出十四到十五公里的空間,不過因為必須保留動力系統和推進系統,能夠利用的空間長度剛剛超過十公里。
一艘改造後的燕京級主力艦,就是一個移動的工業基地,能夠提供從開採到冶煉再到加工的全套工業裝置,是開發殖民星、遠赴深空、開採太陽系外資源的必備法寶!
目前只有一艘戰艦改造完畢,原本計劃將第二艘基地艦部署在巨星人,為巨人星的建設添磚加瓦,但發現中子星後,吳晗說服了高層同時改造剩下的三艘主力艦,並將這三艘基地艦全部部署在中子星系!
巨人星的地位雖然重要,但重要的是那裡擁有良好的殖民環境,與之相對的,是缺乏工業發展的大量資源。
經過幾年的發展,巨人星已經建成了配套的工業體系,能夠為巨人星移民提供一部分輕工業產品。
如果對巨人星的發展稍稍關注一些,就會發現那裡沒有任何重工業,唯一能和重工業沾著邊的,就是駐軍艦隊的同步軌道基地。
中方這樣做,對外的口徑是保護自然環境,但是真正的原因卻是出於強幹弱枝的戰略,不在巨人星建設重工業,以免出強強枝弱乾的情況,最終導致國家的分裂。
中方從根本上說只是全球上百個國家中的一個,就算軍力國力均為全球之首,也不能再現古代封建王朝開疆拓土的輝煌。
然而系外飛地是整整一顆擁有良好條件的行星,那裡比本土更適合成為國家的中心。現在本土還能憑藉數千年積累的底蘊控制飛地,但是幾十年後呢?幾百年後呢?
如果不對殖民星加以限制,恐怕幾十年之內就會出現分裂的苗頭。
而且這還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巨人星和太陽系的距離。
是人都知道距離越遠,相互間的交流就越困難,割裂的可能姓也越高。
二十九光年的距離,用七十六倍的光速也需要四個多月的時間才能飛越,來往一次的時間需要大半年,大大降低了本土對巨人星的控制力。
本土現在還能用卡脖子的辦法控制殖民星,可是等殖民星發展起來之後呢?殖民星不反過來卡本土的脖子就不錯了。
好在葉飛帶回的粉紅晶體解決了這個問題,改造後的天鷹號以最高速度飛行,只需要三十個小時就能飛抵巨人星,即使按吳晗的意思限制了速度,也只需要一個月,雖說仍然不盡人意,但已經比之前好了太多。
因此晶體的開發列入了國家重點戰略,這也是吳晗說服高層的主要理由。
除了新式引擎之外,新式鐳射器的改造也很簡單,但一艘戰艦上安裝的鐳射器成千上萬,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改完的,加上天鷹號運回來的晶體數量太小,必須用在研究上,因而鐳射炮的改造計劃將在戰艦返回中子星系之後進行。
葉飛本想借著戰艦接受改造的機會返回地球放一陣子假,但未能如願,原以為這一回又沒機會回家看看,沒想到土星基地只是完成了機器人的研究,卻只做為技術儲備,沒有進行大規模的製造,想讓天鷹號帶上足夠的機器人,必須等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