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每天都關注遼東那邊的進展,透過無線電就能隨時瞭解,自然對沈浪大軍的動向瞭如指掌,連忙回答道:“明天下午應該就能與周大人匯合了。”
“多爾袞還被困在三岔河西岸進退不得,待沈督師與周大人匯合之後,沈督師麾下大軍便有十五萬人。”
“多爾袞只有十萬人,就算有通天的能耐,也難與沈督師匹敵,陛下就靜待遼東傳來好訊息吧。”
“哈哈,好,好,好啊……”崇禎很是痛快的大叫三聲好。
雖然沈浪與多爾袞的決戰還未正式打響,但他卻沒有絲毫擔心。
只要沈浪不犯重大過錯,失敗的可能性很低。
而縱觀沈浪大軍出關之後,不說一點錯誤沒犯,但至少沒犯過任何重大失誤,反而是將建虜玩弄於鼓掌之中。
大軍能一路高歌猛進,除了明軍的戰力確實有大幅度提升之外,與戰略戰術的制定有著不小的關係。
因為直到現在,雙方的軍隊都沒有進行過規模較大的戰鬥,但是大明軍隊都已經攻下遼陽,並正在攻打瀋陽了。
更重要的是,沈浪虛懷若谷,從不獨斷專行,放手將重要戰略戰術都讓參謀司去制定。
而參謀司的那些參謀,可是精心選拔出來精通軍略的將才,採眾人之才制定出的戰略戰術,再由沈浪把關,根本就不給重大失誤留出任何機會。
現在,只需要等待最終的戰果如何就行了。
三岔河西岸,多爾袞已經沒有心思再想著過河去救援盛京了,而是如何自保。
他在前天便得知沈浪正率領十多萬大軍向三岔河方向進發,自然也第一時間明白了周遇吉為何要構建那條長長的防線,就是為了要堵住他多爾袞啊。
待沈浪援軍抵達之後,再逼他多爾袞進行最後決戰。
多爾袞不是沒想過趁沈浪大軍未至,先集中兵力突破周遇吉佈置的防線。
但是,先不說能不能突破,可即便突破過去了,又能幹什麼呢?迎面就會撞上沈浪的十多萬大軍,到時以疲憊之師,如何應對?
而且向西的路是死路,即便運氣好,突破了層層封堵,也只會越陷越深,最終還是會被明軍追上圍剿。
與其這樣,還不如以逸待勞,與明軍在三岔河西岸決一死戰。
反正這一仗遲早是要進行的,無法避免。
於是,多爾袞立即放棄過河,率領大軍遠離河岸七里開外,也開始構建防禦陣地,並打造各種作戰器械。
同時也抽出時間讓全軍休整一下,以緩解這段時間的身心俱疲。
如此這般安排,表明他不想主動發起進攻,而是想讓沈浪率領的明軍擔當主攻方,這樣對大清軍還要有利一些,畢竟如今的大清是處在弱勢方。
多爾袞大軍的動靜和佈局自然瞞不過錦衣衛探子,這裡的情況迅速透過無線電匯報到了沈浪那裡。
其實沈浪和參謀司也算到了多爾袞在自知過河無望的情況下,很大可能會選擇在三岔河西岸決一死戰。
既然如此,沈浪翌日與周遇過匯合之後,也沒有急著發起進攻,先讓全軍休整一番,同時也做些戰前準備。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何況是對付本就很強悍的建虜,所以沈浪不敢有絲毫的輕視和大意。
大戰的陰雲,開始慢慢的在三岔河西岸匯聚,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