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南城天佑門方向,慘烈的戰鬥還在持續,城垣上已經屍橫遍野。
為了防止天上熱氣球的轟炸,一些建虜士兵甚至不得不將這些屍體壘起來組成掩體,從而減少自身的傷害。
兩個建虜士兵剛將一具屍體碼上去,剛好一個火藥包在不遠處爆炸開來,將其中一人當場炸死,另一人則被炸傷,躺在地上慘嚎。
迅速上來兩人,神情木然的將那具新鮮的屍體也碼了上去。
其中一人提著刀走到那名受傷計程車兵面前,蹲下看了看他的傷勢,淡漠的道:“沒救了。”
於是,在那名受傷士兵絕望的眼神中,直接一刀插入他的心口。
另一人連忙上前幫忙,兩人又將這具屍體也碼了上去。
隨即,兩人躲在屍體圍成的掩體裡面繼續戰鬥,如同行屍走肉一般。
隨著浮橋修得越來越長,越發靠近護城河北岸,城垣上建虜的火槍和箭矢的威脅也越來越大。
兩隊士兵迅速的舉著盾牌衝上前支援,他們手中的盾牌和傳統的方盾以及明軍廣泛應用的藤牌很不一樣。
首先,它不是木製的,也不是藤製的,具體是什麼製作的,沒幾個人說得清楚。
其次一個很大的不同,便是它是透明的,不用從盾牌後面探出腦袋來,就可以直接透過盾牌看到對面的敵人。
古代人不知這種奇特的盾牌,但現代人一眼便能認出,這就是防爆盾牌。
兩隊士兵分別支援向兩支搭橋的隊伍,他們衝向最前,站在用厚木板連線起來的兩隻小船上。
然後將一塊塊方形防爆盾牌並排堆疊起來,組成一面更大的防爆盾牆,將身後一塊區域儘可能的保護起來,然後其他人就可以在後面繼續搭建浮橋。
還有的人跳入河中,用盾去保護在河裡搭橋計程車兵,並努力穩固盾牆所在的那兩隻小船不會輕易漂走。
嗵嗵嗵……
箭矢和火槍的彈丸打在防爆盾牌上,發出噼啪作響,但卻破不了盾牌的防禦。
這種方式雖然無法全部擋住城頭上建虜居高臨下的所有火力,但也確實有著不小的效果。
逼得建虜不得不將射箭的方式改成拋射,但火槍卻沒有辦法。
於是,一些建虜火槍兵迅速的扔下火槍,直接改用弓箭,畢竟騎射才是滿洲兵的看家本領,幾乎人人都很擅長。
可是拋射的方式透過射擊孔就不好瞄準了,而由於護城河南岸勇衛營火槍兵的阻止,這些弓箭手又不敢將身體顯露出來,這就很難去觀瞄。
所以,他們只能經過簡單的估算就將箭射了出去。
箭如雨下,但大多數箭矢都落入了寬闊的護城河中,想要射到不到兩丈寬的浮橋上面很難,想要射中在盾牌牆後面的搭橋士兵,就更難。
所以,浮橋還是在不斷向前延伸。
在浮橋搭建到距離城牆只有五六十步遠的時候,便有建虜將官高喊:“火油罐,上……”
隨即,一個個建虜士兵抓起準備好的火油罐,簡單的瞄準了下之後,便猛的扔了出去。
一個個裝滿火油的小罐子從女牆後面飛出,劃過一道弧線落下來,大多落在護城河的水中發出咚咚聲響。
當然,因為數量多,難免也會落在浮橋上,甚至是盾牌牆上,這些容易碎的瓦罐也瞬間爆裂開來,裡面的火油當即噴灑而出,
“火箭,上……”
一支支箭頭上點燃火球的火箭迅速射了出去,只要其中一隻火箭射中澆了火油的地方,便瞬間將火油點燃。
嗡嗡嗡……
兩條浮橋上先後都有幾處著火,就連盾牌牆也被點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