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以說是他們的立國之本。
而漢人的文字型系如此完善,何不傳之於草原,久之,胡人書寫漢家問文字,出口的也是漢家言語,就算風俗有異,但流傳於草原,記錄以文字者,皆為漢家之學,百年過後,胡人漢人又能有什麼區別呢?
這個說的挺新鮮,趙石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胡人要是沒了自己的文字,其實也就不能以一個族類出現了。
北方的胡人,說實話,除了少數族裔,跟漢人長的其實並沒多少分別,黑頭髮黑眼睛,如果再說的是漢話,過的久了,徹底禁絕胡人文字流傳,誰還能分得清胡人漢人?
當然,他也不是沒去過草原。。。。。。。。。。
書生們張口閉口教化天下,到了如今胡人還是胡人,漢人還是漢人,也是有著原因的。
除了讀書人不願意去苦寒之地外,恐怕草原的環境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
草原地廣人稀,文字流傳本就艱難,想想,連吃都吃不飽,穿都穿不暖,還哪裡有心學習什麼文字?
這些艱難之處,在靖胡策中看不到,糊弄旁人也許有餘,但絕對糊弄不了趙石。
這根本不是派幾個人去草原進行文化傳播那麼簡單,如果要去做,就需要有長遠的打算,文明的碰撞,不是相互搏殺,可以一瞬間定勝負,需要許許多多的人為此努力。
而照漢家王朝的走向,很可能,這樣的任務,在文明沒有質的飛越之前,根本無法完成。。。。。。。。
不過,到底是一條不錯的路徑,可以走一走。
趙石想象了一下,當蒙古人,乃蠻人,韃靼人,以及西域諸國,不再有自己文字的話,那又是怎樣一種景象呢?
在千年之後,他們是不是還能勉強維持一個整體族群存在呢?
趙石不知道,也不會去深想,他只是覺得,這個主意其實挺不錯的。
而這還沒完。
文字之後,便是貨幣,用這個時代的話說,就是銀錢。
李之問認為,草原人崇尚貿易,對商人之尊重,絕非漢家可比。
但他們的交易手段,卻極其落後,多數都是以物易物,即便是西域各國的金沙,在草原上也不能流通。
若大秦制錢,能得胡人諸部認同,得以在草原流轉通用,也許,日後稍許金銀,便勝卻數萬雄兵。
這不是李之問在開玩笑,他舉了幾個例子。。。。。。。。。。。
最有力的一個就是,假設大秦制錢通行於草原,那麼,但有不臣,只需戰前以金銀買其牛羊,也許,不用出兵,幾個冬天過後,這個部落也就自然而然的消亡於草原之上了。
在趙石看來,幾個例子雖然都不很恰當,但也可以稱之為遠見卓識了。
用經濟手段,來控制敵國命脈,話費少許,收益卻是可觀。
趙石暗自嘆息,李之問果然沒有白費了這幾年光陰,其人之見識,勝卻無數飽讀之人。
就算是他,這些年來,也只專心於兵戈之事,沒有慮及於此,卻是浪費了老天爺的不少恩賜。
不過話說回來了,這些手段,事先若沒人提及,讓他想上幾天幾夜,也不一定能夠想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