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似乎就擅長玩這種梗,女主要是不給自己的男人戴上一頂綠帽子就渾身不爽。
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中葉,在遙遠空曠的紐西蘭海岸,美國少婦愛達帶著九歲的女兒弗洛拉和一架大鋼琴嫁給了美國殖民者斯圖爾特。
由於路途十分艱難,丈夫決定捨棄鋼琴,將它留在沙灘上。
愛達內心痛苦萬分,她從小就喪失了說話的能力,而唯一能讓她排遣寂寞的就是鋼琴那優美動人的音樂。
斯圖爾特只是個一心想要發財的商人,他根本不理會妻子的要求。
因此,愛達只能求助於鄰居貝因。
貝因表示想聽愛達的演奏,於是愛達在海邊發狂地彈琴,渲洩著她內心的寂寞和痛苦。
貝因從這震憾人心的音樂中瞭解了愛達的心,最終,他用一塊土地與斯圖爾特換走了鋼琴,並費盡千辛萬苦將它運回家中。
為了彈琴,愛達每天去給貝因上鋼琴課,而貝因為了親近愛達,提出用愛撫親近可以換回鋼琴。
在音樂與愛撫中,貝因比斯圖爾特更深地理解和愛著啞女愛達,他們兩人的情感也逐漸滋長起來。
專橫的斯圖爾特發現這一切後,將愛達與孩子都囚禁在屋中。
然而這並不能阻止愛達向貝因表達愛意。
狂怒之下,斯圖爾特用斧頭砍下了愛達的一根手指。
這終於導致了一場鬥爭,兩個男人間達成了協議,貝因帶著愛達和孩子以及鋼琴離開這裡。
在船上,愛達在強烈的思想鬥爭後,終於決定拋棄這象徵了她沉重的痛苦記憶的鋼琴,她把它掀倒了海里。
毫無疑問,這部作品是世界電影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
核心就在於女性覺醒這個主題,這是歐洲電影少有的從女性視角出發,宣揚女權主義的作品。
就藝術效果而言,影片達到了一種極致,它以鋼琴為載體,使愛的音符成為片中男女主角溝通思想感情的媒介,從而把一個將音樂作為心靈寄託的啞少婦和一個外表粗俗而內心情感豐富的男子結合在了一起。
從藝術性的角度來進行比較的話,這兩部電影都可以說是《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勁敵。
而且不要忘了,這兩部電影都可以說是本土作戰,《赤.裸.裸》是英國電影,《鋼琴別戀》的導演雖然是紐西蘭人,但製片方是法國人,擺明參加本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環節也是以法國電影的名義參展。
張一謀如果不是此前已經擁有了柏林金熊和威尼斯金獅兩座大獎的話,基本上主競賽環節的評選還沒有開始,他差不多就已經輸了。
就像現在,儘管放映廳裡座無虛席,可是卻沒有一家媒體願意來跟蹤報道,人家的眼睛都緊盯著《赤.裸.裸》和《鋼琴別戀》這兩部電影呢。
張一謀就算是有金熊和金獅兩座大獎,但是在歐洲,他的影響力顯然遠遠比不上邁克.李老爺子,就是《鋼琴別戀》的導演坎皮恩也比他的名氣大。
不管戛納電影節再怎麼宣揚自身的公平、公正、公開,依然改變不了的事實就是,名氣,膚色,有的時候所起到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
整個觀影過程,放映廳裡十分安靜,按照規則,所有參展的影片全部都要使用原聲,也就是說,在場的觀眾根本就聽不懂演員們在說什麼,只能看字幕,而《大紅燈籠高高掛》整部電影採用的都是冷色調,也就是說,連特麼字幕都看不清楚,觀眾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去猜。
從這一點上,《大紅燈籠高高掛》就吃虧了,因為《鋼琴別戀》本身就是一部法國電影,而《赤.裸.裸》的英語,顯然也要比中文普及的更廣。
124分鐘的電影結束,觀眾起立鼓掌,易青有理由相信,他們也就看了一個寂寞,然後,觀眾就開始有秩序的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