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小提琴已經收歸國有,犯罪分子又已伏法。
似乎,一切都恢復了平靜。
呂月月雖然如願重新回到崗位,但是領導和同事對她的態度卻不同了。
火眼金金的隊長更是明確表態自己錯看了她,不是因為愛上潘小偉撇下組織,而是因為她的“惡劣行徑”。
既然已經決定為了愛情什麼都不顧了,那就應該同甘共苦,好好珍惜好好愛。
臨陣倒戈,血淚滂沱,她置潘小偉於何地,置他們的愛情於何地?
隨後故事的發展,更是印證了陳虹從“人性”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故事,這個人物是正確的。
呂月月發現自己懷孕了,於是,她脫下了這身神聖的裝束。
回鄉生完孩子,她輾轉又回到了京城,在夜總會找了份工作,做陪酒女郎。
她以為自己就會這樣過下去了,不料潘氏老母派人查到了她和她的兒子。
潘大偉和潘小偉都已經不在了,潘氏後繼無人,潘母派人接他們母子到香江,要讓孫子認祖歸宗,延續香火。
潘月月實在過怕了當下的這種生活,沒有錢又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日子,最終把她推向了潘氏。
就這樣撥開雲霧重見天日了嗎?
錯了,她是在迷霧裡越走越遠了。
果然,很快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就刊登了呂月月和她的幼子雙雙慘死在香江這個紙醉金迷大都市的街上。
燈紅酒綠的光影,映襯著他們猩紅的鮮血、煞白的面孔、驚懼的表情。
不可避免的,他們成為了潘氏家族內部利益鬥爭的犧牲品。
相信她做夢都不會想到,這就是她呂月月的一輩子人生。
呂月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
哪有什麼宿命,這一切從她對潘小偉的愛逐漸變淡的那一天,就已經註定了,因為她丟失了最基本的操守。
靈魂的多變,使她相繼失去了組織、失去了愛人、失去了兒子、失去了平凡而平安的日子,最終,連自己的性命也失去了。
這麼一想,就全都通了。
陳虹立刻就不糾結了,不再單純的沉浸在呂月月和潘小偉的悽美愛情裡,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故事。
人性!
這根本就不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而是一場關於人性,關於靈魂的深挖拷問。
陳虹突然生出一種衝動,她竟然發現自己原本非常討厭的易青,現在居然開始崇拜他了。
回過頭來,再去看看一直到現在還被她儲存著的那本《在水一方》,突然覺得瓊瑤筆下的那悽美愛情,居然是那麼膚淺。
這大概也是人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