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最終以39勝11負的戰績結束了他們的新年一月征程。
這是段極為艱苦的賽程。
但在戴維斯等主力因傷缺陣期間,邁克馬龍卻是充分展現了他的執教才華。
透過調整人員輪換,戰術最佳化,以及常規賽開始前就制定的“孰輕孰重”作戰計劃.
在這段不少球迷事先認為勇士很有可能掉隊的賽程過後,勇士成功留在了西部上半區。
並且,距離目前排名西部第一的菲尼克斯太陽,勇士也只有2個勝場的差距。
孰輕孰重——這是秦嶽根據馬龍在常規賽開始前,給不同比賽貼上對應標籤,一早便確定了哪些比賽勇士會全情投入,哪些比賽勇士可以消極怠工的作戰計劃所起的代號。
另外,必須得申明的是
雖然有些比賽,勇士會選擇性地消極怠工,但這並不意味著勇士會在這些比賽裡故意輸球。
馬龍提前貼好的標籤,只是決定了勇士在不同夜晚的投入程度。
而且,在某些勇士被惹急了的夜晚.
這些事先貼好的標籤,也會因場上勇士球員被激怒而作廢。
比如勇士在1月18日與馬刺進行的那場比賽。
前三節比賽過後,由於當時勇士已經落後馬刺多達19分,邁克馬龍本已經在開始思考下一場比賽的戰術。
可在節間休息接受採訪時,馬刺主教練格雷格波波維奇卻突然說了一句:“只要判罰尺度正常,我們的防守完全能應對勇士的進攻。”
這句話徹底激怒了勇士陣中的每一名冠軍球員。
於是,一場經典的“大火收汁”在甲骨文球館上演了。
第四節比賽,在秦嶽的率領下,瘋狂至極的勇士總計在外線完成了17次出手,並命中了其中10球。
單節10記三分。
在這些不講道理,甚至毫無邏輯可言的三分球面前,馬刺那引以為傲的鋼鐵防線哪裡還繃得住?
終場,104比112。
在末節率領勇士反敗為勝的秦嶽於賽後接受採訪時說道:“只要判罰尺度正常,我們的進攻完全能碾碎所有防守!”
對此,波波維奇很不服氣。
波波維奇的不服氣,源自於勇士在第四節比賽命中了太多本不該命中的不科學三分。
新賽季,隨著各支球隊的場均三分出手都有所增加
各支球隊在更加認可三分球的同時,也逐漸意識到了在當前時代,三分球的合理出手次數,應該在場均二十至二十五次左右。
太少的三分出手無法緩解進攻方在破解鐵桶陣時的壓力。
但過多的三分出手
那純粹是在賭命。
尤其是本賽季,為了保持一定的競技性,聯盟默許各支球隊可以在部分比賽裡使用激進防守策略的前提下。
除非你有一名能隨心所欲頂著防守人出手,並能以超過35%以上的三分命中率將籃球穩定射入籃圈的投手,否則,盲目增加三分出手次數,很可能只會適得其反。
作為過來人,秦嶽很清楚,當前時代的優質射手還是太少。
在三分線被髮明之初,NBA不是沒經歷過為了進攻而進攻,壓根不設防的八十年代。
可即便是在那個各支球隊場均得分動輒110分以上的年代,三分球也只是被視為一項雜耍般的技巧。
至於原因?
當然是因為,在三分線被髮明之初,當時的NBA有幾個人能保證他們能以相對穩定的命中率把籃球從遠距離射入籃框?
就像籃球戰術永遠不會過時,只是需要遇到對的人。
直到九十年代中期,越來越多的優質射手開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