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朗過去信奉馬良兄弟,吹噓他們是聖人,現在任職長史,一向善於和稀泥。
這不是虛名,而是因為向朗和馬家兄弟的關係是真的很奇特,和馬良是因為才能,和馬謖也是因為曾經都在南中任職。
向朗曾經是牂牁太守,那個時候,馬謖正好是越嶲太守,兩個人也算是十分的熟悉了。
於此同時,馬謖的才華其實還是有的,只不過這個才華,卻是有些讓他盲目自大了。
黃敢看著向朗,繼續輕聲說道。
“當年的馬家也是荊州的大族,和馬家那四個兄長不一樣,他們好歹還是吃過苦的,但是到了馬謖的時候,馬家已經勢力變得不小了,再加上有一個哥哥馬良的存在。
他馬謖或許是一個不錯的人,但是他絕對是一個吃不了苦的,否則他不會綿竹縣令調任成都縣令,他的其他方面才能都不錯,但是他的韌性卻是最大的問題。
逃亡不是那麼輕鬆的,若是想要逃亡,他馬謖可是受不了的,除非有一個人能夠幫助他。
在這裡,只有你向朗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想法,不知道某家說的對麼?”
向朗聽著黃敢的話,臉色越來越難看了,同時也是越來越無奈了,他雖然不想,但還是點了點頭。
“向朗有不少隨從,去抓人吧!”黃敢回過頭,看了身邊的韓幸一眼,然後就轉身離開了,他能夠找到這些東西並不難,就如同他說的,這裡面有一件事所有人都忽略了。
他們以為逃亡有多麼容易麼,當初黃敢他們一路逃亡,多少次差點死了,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受得了的。
馬謖這個養尊處優的公子哥,若是能夠扛得住那才是見了鬼了,他現在之所以找不到,只能是有人將他藏了起來,並且將他所有的痕跡都抹去了才對。
而這般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給他準備機會,等到了時間過去一段,等到了這件事情不是這般的嚴重了,再將馬謖帶出來,讓他重新成為諸葛亮的肱骨之臣。
不過,黃敢也不想給他這個機會,若是這般做了,諸葛孔明交代不過去。
韓幸從震驚之中清醒過來,然後快速的朝著向朗的身後衝了過去,他的隨從不多,想要查的話,十分簡單。
很快,靠著“燈下黑”這個原理逃了這麼久的馬謖終於被抓住了,然後扔到了諸葛亮的面前。
看著這個滿臉愧疚,這一身看著就是吃了不少虧,受了不少苦的傢伙,諸葛孔明也是心裡痛苦不已的,不過痛苦歸痛苦,他還是十分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的。
“壓下去!”諸葛亮沒有立刻就處死他,當他,他也知道,這個傢伙這一死是逃不了的,只不過在此之前,給他一個時間,讓他安心睡一好覺也是好的。
馬謖被找到了,同時也確定了,第二日,明正典刑!
同時,包庇馬謖的丞相府長史向朗,也被諸葛孔明罷免了,直接貶為了平民!
就在眾人覺得這件事情結束了的時候,當天晚上傳來訊息,馬謖自盡了。
他只留下一句話,他對不起諸葛孔明,也不想讓這個一直看重他的長輩,就這麼親手殺了自己,所以他自己來解決自己,算是為諸葛孔明做最後一件事情吧。
(馬謖之死,這個應該是自盡的。
對於馬謖的結局,《三國志》中卻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記載。
《三國志·蜀書·向朗傳》的記載是“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顯,就是街亭之戰後,馬謖並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潛逃,而向朗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去官職。
基於此種說法,民間產生了很多相關的傳說,比如在姜維傳的設定中,馬謖潛逃後改名寧隨,並在諸葛亮病逝後重新為蜀漢效力。
不過這個說法,只在三國演義裡面找到了,實在是沒有他的記載,暫時不管他。
《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則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即馬謖在獄中病故。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則和《三國演義》中的說法相同:“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即諸葛亮下令處斬了馬謖。
三種說法都出自原作者陳壽。同一個作者、同一部史書中對同一個人的記載出現三種截然不同的情況,表面看上去,馬謖的結局是存在矛盾的。
不過若是換個角度,或許可以將這三個說法給糅合起來。
據《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中的記載,馬謖臨死前曾寫信給諸葛亮,說“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
後諸葛亮待其遺孤如同己出。如果此記載屬實,可證明馬謖死前未曾有機會再與諸葛亮謀面,否則也無必要寫這麼一封信。
而據《三國志·蜀書·王平傳》中的記載,“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可見諸葛亮確實曾下達處死馬謖的命令。
基於以上證據,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馬謖在街亭舉動違規,不遵諸葛亮的指示,以致最後慘敗而歸,無奈之下大軍退回漢中。
馬謖是深知自己失敗後果的嚴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潛逃,而身為丞相長史的向朗礙於情面或出於愛才之心,知情不報,事洩後導致他也在家賦閒達二十年之久。
馬謖最終被緝拿歸案,並被諸葛亮處以極刑,然而還未及行刑,馬謖便於獄中病故(自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