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夕如今還是名不正言不順啊,只是傳聞與皇上兩情相悅而已,是以哪怕天浪沒走之前,她對朝政和內宮的事務也從來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
可兵符不同於其他,是她和天浪賴以保命的寶貝物件兒。
而且令夕手握兵符的這段期間,對軍隊的訓練和裝備打造的重視也是極高的。
而且她的佈置能讓麾下所有將士們都看得出來這個女孩兒對於治軍並不是外行,甚至可說是極為內行的。
她的父輩和祖輩多是在軍中做政工的將軍,加之女孩兒天性便細膩,在這段期間,令夕減少了大明軍法條令的伸縮性,強調了執行力,剔除了軍中一些考核不達標,想混日子的武官,挺拔了一些有軍功卻一直因各種原因被押著沒提拔的校尉。
她不止會改良灌溉渠,還改良了軍中的後勤賬目的記賬法,以複式記賬和借貸記賬法代替了軍中以往裝備庫存和現金糧秣收支的流水賬。
改變記賬法雖然一時間讓軍曹們不太適應,可有軍法的強壓下,軍曹也不得不飛速記憶這兩套記賬法,逼著自己適應。
令夕還強化了督戰隊的作用,把從來都是戰場上臨時任命的督戰隊改為常備,戰時督戰,平時督查。
令夕可從來沒有做事都要看天浪是否點頭的覺悟,她習慣自己認為對的,天浪必須聽她的。
腰裡藏了幾枚兵符,小丫頭算是把自己當成明軍的政委了,對軍中的各項人事和制度的調整,等等做法不必細數,確實大大釐清了軍中的管理系統。
大明的軍制,在以文制武的大前提下,長期缺乏五軍都督的統一排程和指揮。
害怕武將造反嘛,所以兵權極為分散,導致如薩爾滸、渾河血戰這樣關係國運的大戰中,明軍統帥若是本部兵力羸弱,便根本無法排程指揮得動各路明軍。
以至於在薩爾滸面對握成拳頭的八旗軍,明軍四路大軍只能分頭並進。
看似是楊鎬在居中排程,實則是無法將四路大軍捏合在一起,混編成一路去發起攻擊的無奈之舉。
明軍南北和各個不同後臺派系間,缺乏統一指揮的例子很多,渾河血戰也是如此,而且同平播州之戰還有薩爾滸之戰一樣,是典型的無頭蒼蠅的戰役。
雖然平播之戰因為秦良玉夫妻還有陳璘和劉綎等許多悍將的參戰,也因為楊應龍的確沒有努爾哈赤那般彪悍,還因楊應龍選擇第一個對手時竟然選擇了馬千乘和秦良玉,結果慘敗。
是勝利掩蓋了平播之戰中,貴州巡撫和四川巡撫間缺乏統一領導的漏洞,但漏洞沒有彌補,便永遠等著被敵人致命一擊。
在後來的渾河之戰中,南兵在渾河兩岸分別佈陣,這裡邊有秦邦屏和戚金預定的計劃,也有川軍和浙兵無法統一併進,在戰陣中默契配合的無奈事實,更有白塔堡四萬遼東明軍重甲步騎兵作壁上觀的推波助瀾。
而平播、薩爾滸和渾河血戰之前發生的第一次抗倭援朝則是正面例子。
兩次援朝相隔數年,第一次援朝的明軍主將李如松,當時有麾下遼兵數萬,不但戰鬥力強悍,主將也異常強悍。
繼承了父親李成梁的家將和精銳騎兵的李如松,在碧蹄館與倭寇主力的遭遇戰中,以三千輕騎對戰五萬倭寇,明軍殺敵八千,斬倭軍名將四十的彪悍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