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次,人家認為機會來了,不是來和你小戰,而是要一口吞掉瀋陽城和你賀世賢、尤世功本人。
兩位世字輩的將軍絕對值得敬佩,不過沒有敏銳地察覺到戰局的變化。
根據滿人記載,金軍三次進攻瀋陽城,賀世賢第一次戰於瀋陽城東,殺敵八十九,人家連個位數都記得清楚。
第二次戰於瀋陽城北,殺敵二百。
這第三次賀世賢就不是殺敵二百了,而是自損一千。
他帶出去的一千人馬被人家引誘到更遠,然後給伏擊了,當驍勇的總兵大人逃回瀋陽西門的時候,守城官兵驚駭地發現,總兵大人竟然身中十四箭。
再說得到賀世賢的求援後,袁應泰便調遣各路總兵馳援瀋陽。
而當時陳策和童仲揆兩個總兵的駐地並非在遼陽,而是在黃山。
這個黃山不是歸來不看嶽的黃山。據說在遼陽城東一百里,未經考證,但作者本人經常在遼陽和鞍山一代遊玩,猜測這個黃山應該是千山的一部分。
千山某處景區確實有小黃山之稱,且景色宜人。
這個猜測除了地理距離的猜測,還有兩個根據是大唐薛仁貴徵伐高句麗時,便曾在那附近駐兵過。
而甲午海戰清軍失敗後,日軍侵入東北,部分東北清軍便也是退入了這裡據險防禦。
童仲揆兩萬援軍從黃山出發,走了一百里路,到了遼陽,再到瀋陽的這段路程也有一百多里了,可這支援軍卻是最先到達的。
然而童仲揆到達戰場的速度再快,也沒有瀋陽城丟的快。
史載努爾哈赤在天啟元年三月十日下決心開始發兵去攻打瀋陽。
準備攻城器具用了一天,行軍走路用了一天,然後破城竟然同樣也是用了一天。
這讓人是哭還是笑呢?
容在下大哭三聲再大笑三聲好了。
再說走在去瀋陽路上的陳策和童仲揆,得知高大堅固的瀋陽城僅僅一天便被攻克後,小夥伴們全都被驚呆了。
去過瀋陽故宮的朋友應該發現,瀋陽城的皇城城牆都有十幾丈高,目測差不多有六七層樓。
雖然那是兩代帝王的清城牆,可瀋陽城的明代城牆也是足夠高足夠堅固的。
可再堅固的堡壘也抵不過從內部被攻破呀,童仲揆和陳策便有心打退堂鼓了。
既然城池以破,那還援救個屁呀?
就算是退兵也無可厚非,可這裡就要說到一個人的作用了,這個人對兩位總兵大吼,要求必須打過去不可。
按說總兵大人都發話要撤兵了,為啥底下還有不同意見呢?
那就還要說童仲揆和陳策兩人雖為總兵,卻基本沒有多少自己的兵可以總,名義受他們節制的麾下又都是大明最強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