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再說瀋陽城。
當得到瀋陽城被圍攻的訊息後,袁應泰立刻調集人馬馳援。
這便又要說瀋陽守將總兵官賀世賢和尤世功兩員‘猛將’了,按說這二位在向經略大人袁應泰發出求救後就麻溜地緊閉城門死守唄。
他們偏不,愛喝酒的總兵賀世賢在發出求援後,藉著酒勁兒,第一件事便是挽起袖子拎著大砍刀帶頭與麾下一千精銳騎兵衝鋒出城砍人去了。
總兵大人為何這麼生猛呢?咋和後來明軍將領談八旗色變的畫風大相徑庭呢?
這便要說薩爾滸之後,緊急啟用的熊廷弼真的很厲害,經過他的一番精心治理,遼東明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十六萬人,不是袁應泰嗶嗶的十萬人。
袁應泰上報朝廷說此前十萬,他來之後增加到了十八萬,那是為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人熊廷弼留下了十六萬人,而他自己搞出來的兵力就兩萬人而已,且大部分都是敵人的馬甲。
熊廷弼對努爾哈赤一直採取的戰略是,‘南顧北窺坐困轉蹇’,固守中心城堡,併到處修築小型城池,一步步壓縮金兵的生存空間,把努爾哈赤困死,堵死。
這期間,他料定努爾哈赤為了活口氣兒,就一定會衝出牢籠和他打,那麼正好,我在堅城之中等你。
這個戰略戰術被認為是在同八旗爭奪戰略主動權時,所有戰略戰術當中最聰明且最有效的一種。
後來孫元化、毛文龍、袁崇煥做的都不錯,卻沒有比熊廷弼的拉網合圍十面埋伏更低風險高時效了。
你來我往,努爾哈赤四面出擊,熊廷弼是三面合圍,努爾哈赤見自己的戰術討不到便宜,便把四面出擊改為重點進攻。
呵呵,怎麼聽著像是國共內戰呢?連戰場地點都差不多。
熊廷弼的戰術進逼期間,賀世賢就是重要執行者之一,
他還在金軍調整戰術後,擊退了努爾哈赤對瀋陽城和奉集堡的第一次攻。
是役,賀世賢率瀋陽守軍於城東二十里同努爾哈赤野戰,最後八旗軍戰敗,潰退了十五里。
瀋陽城東二十里的位置,大概就離現今的瀋陽東陵不遠了。
如果歷史沒有任何的波瀾不驚,瀋陽東陵本來應該安葬太祖努爾哈赤和皇后佟春秀。
不過皇太極登基後,把先皇后改成了他的生母葉赫納拉氏。
扯遠了,還是說賀世賢吧,他和搭檔尤世功都是秦軍出身,這裡說的秦軍是他二人出自陝西榆林的世代軍戶,二人是同鄉。
沒有資料顯示他二位是熊廷弼的十個援剿總兵官,明末的歷史大多被後來的文字獄給修飾過了,許多得靠拿到手的各種明人的日記本綜合分析。
不過賀世賢應該是援剿總兵官之一,尤世功則是袁應泰上任後被提拔為總兵的,肯定不算十總兵之一。
這便是猜測了。
再說賀世賢,在熊廷弼的四面築城、步步為營戰術下,不久後,金軍由皇太極率領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抵達瀋陽城東。
代善和阿敏率左翼:正白、鑲黃、鑲白、正藍來到城北。
賀世賢出兵再戰城北,殺敵二百,八旗撤退,賀世賢德勝而還。
兩次小勝麻痺了賀世賢,他沒有察覺到金兵一旦發覺戰機不大,戰鬥就只會是一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