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聽政,對他們來說,屬於是‘權宜之計’,是‘嫂溺叔援’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
當皇帝成年,當其已經能決斷軍國事了。
那麼,沒有人會願意,繼續看到女主聽政!
當年,章獻明肅崩逝,遺詔中有尊章惠皇后為皇太后,與皇帝同議軍國事的文字。
然而,章獻明肅剛剛崩逝,其遺詔上的墨跡都還沒有幹。
宰執們就當著章惠皇后的面,直接將這些文字全部刪掉。
理由冠冕堂皇——上春秋長,習知天下情偽,今始親政事,豈宜使女後相繼稱制乎?
而當時的那些宰執,可都是章獻明肅一手任用的!
這些章獻明肅自己拔擢、任用的宰執,尚且如此。
何況是現在,何況是如今的這些宰執?
看看他們吧!
不是廷推產生的,就是六哥自己拜授的。
他們能慣著慶壽宮?
他們連自己這個六哥的嫡母太后,也未必會慣著!
外廷的文臣們,現在最喜歡的人,就是太妃朱氏。
只居深宮,不問國政,也不干預朝政,甚至都不主動給親戚們要好處。
朝廷給的就接下,朝廷不給也不催。
在士大夫們看來,太后、太皇太后也該如此!
要有分寸,要懂體面。
“韓忠獻公之事,吾亦能為之!”
這是不知道多少宰執元老大臣,藏在心中,沒有說出口的話。
向太后想到這裡,就悠悠一嘆。
她清楚的,姑後的性子,素來驕傲且強勢,同時不容他人分辨。
所以啊……
這個事情,她確實得好好想想如何處置。
不然,若生出風波來,折損的是國家的顏面和六哥的名聲。
想了想,向太后就雙手合十,嘆道:“你明日且去與奉聖仁壽夫人言:新婦侍姑後,如侍生母,姑既在堂,新婦豈敢御殿聽政?”
“為免他人閒言閒語,新婦自當撤簾,從此與娘娘退居宮闕,頤養天年!”
說服宰執大臣們,去請慶壽宮重新御殿聽政。
她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心思——她首先是一個母親,然後才是慶壽宮的媳婦!
在這一點上,向太后有著清醒的認知。
既然,慶壽宮那邊懷疑她這個媳婦從中作梗,阻擾宰執大臣們奉表乞太皇太后重新御殿聽政?
作為一個孝順媳婦,向太后別無選擇。
只能是撤簾,將國家大政,交還給六哥!
儘管,現在的六哥還小,可能承擔不起繁重的國政。
但,她別無選擇。
這是唯一能避免兩宮衝突,引發禮法危機的辦法。
也是在太皇太后的強勢性格面前,唯一能有體面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