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直接拿出了壓箱底的財帛,兩宮也都下詔,從封樁庫內取出了大批財帛,用作賞賜。
在這一點上,大宋朝的統治階級,心裡面是很有逼數的。
再窮不能窮軍隊!
再省不能省賞賜!
因為,歷史上大宋在賞賜方面是吃過大虧的——雍熙北伐。
果然,回京的熙河軍士們,無論漢蕃,在看到了那一輛一輛裝滿了財帛的太平車後,頓時集體高呼萬歲,原本長途跋涉帶來的身心疲憊,在賞賜面前,消失的乾乾淨淨。
趙卨看著這個情況,也是苦笑著搖搖頭。
但,這就是宋軍!
準確的說,是中唐以後的中原軍人。
賞賜豐厚,士氣爆棚,賞賜及時,三軍振奮,賞賜不足,士氣低落,不給賞賜,刀口向內……甚至直接將節帥/皇帝拉下馬!
數百年來,軍隊的這個風氣,從未變過。
……
“敕趙卨:卿翰屏西服,威懷種羌,嚴兵盛秋,獲彼匪醜,特遣勞問,以示寵頒!”
“敕高公紀:卿禦侮邊庭,馳神魏闕,會嘉辰之獻壽,納貢篚以效珍,載省忠勤,良聲嘉勉!”
“敕向宗回……”
宣讀敕書的內臣,逐一的唸誦著一位位文武大臣的名諱,並向他們宣讀著,天子頒下的慰勉敕書。
一時間,整個軍營內外,都是敕書之聲。
人人有份!
哪怕是阿里骨之子,邦彪籛也有一份慰勉敕書。
被叫到名諱之人,自是誠惶誠恐上前跪聽慰勉敕書。
聽完了,還能領到一份宮中賜下的慰勉禮。
都是些很簡單的東西,一餅茶葉,一件銀器。
賜物雖少,但意義重大。
特別是熙河的蕃官、蕃將們,他們聽完敕書,都是流淚不止,不停的向著皇城方向扣頭。
無他!
這次的慰勉宣敕,沒有分開漢、蕃。
在用詞上,也沒有強調其乃蕃官、蕃將,而是和漢臣一樣,直呼其名,一視同仁。
所賜銀器、茶餅,也都是按照應有的本官賜下。
這太不容易了!
自王韶開邊,不對……應該是大宋立國以來,蕃官、蕃將們第一次沒有被區別對待。
這說明了什麼?
趙官家將他們當成了自己人!
他們也有機會,能和漢人武臣一樣,在立下足夠功勳後,到這汴京城來喝茶享福。
乃至於,子孫可與皇室聯姻!
甚至,送一個女兒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