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趙禎而言,大宋徵得的每一份疆土,他都十分珍惜。
因為在他手裡徵得的每一份疆土,都是他功績的象徵,都是他能留給子孫的珍貴的遺產。
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他也捨不得分封諸侯。
可人力有窮時,在通訊不發達的古代,想要治理一個十分龐大的疆土,難如登天。
這也是為何很多帝王奪下了許多疆土以後,情願扶持地方勢力去治理,也不願意派人去治理的原因。
太過龐大的疆土,有時候不僅不會成為一個國朝的國力,反而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國朝的負擔。
此外,在國朝進入衰弱期的時候,會迅速的失去對那些顧及不到的地方的統治。
也會因此鬧出不少慘劇。
寇季曾經跟趙禎說過‘萬里一孤城,盡是白髮兵’的典故。
趙禎就是仔細的研讀了那一部分歷史以後,才決定的分封諸侯。
唐王朝鼎盛的時候,幅員遼闊,江山萬里,多少能照顧到每一處疆土。
可唐王朝進入到衰弱期以後,那些對長安而言,鞭長莫及的疆土,就成了敵人的樂園。
從而造就了‘萬里一孤城,盡是白髮兵’的壯烈悲劇。
若是唐王朝在最開始的時候,將其分封出去,給有能力、有功勞的能臣猛將的話。
也許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或許分封出去的諸侯,不會在封地長長久久的存活下去。
但至少在他們的治理下,當地的百姓會逐漸的漢化。
在唐王朝失去了對各封地的統治以後,也不需要依靠一些老卒來守衛,更不可能出現孤立無援的場面。
一旦敵人來犯,當地已經漢化的百姓,必然會加入到其中,守衛疆土。
四周其他分封的諸侯,也會率兵來援。
更重要的是,在唐王朝出現了叛亂的時候,唐王朝也能借著大義的名分,要求各地諸侯率領兵馬入京勤王。
所以,分封那些鞭長莫及的疆土,遠比囫圇的吞到肚子裡要強。
趙禎正是權衡了利弊,借鑑了古往今來所有的王朝興衰史以後,才動了將化外之地分封出去的心思。
至於那些分封出去的諸侯,在化外之地坐大以後,反攻大宋的風險,趙禎其實不太擔心。
因為,分封給諸侯的化外之地,必然比大宋要小數十倍,甚至百倍。
當地的百姓大部分也是化外之民。
諸侯們到了化外之地,光是教化當地百姓,就需要數十年苦功。
再擴張疆土,又得數十年。
想要擁有反攻大宋的實力,至少也得等到百年,甚至數百年以後。
至於百年,甚至數百年以後。
大宋有沒有實力能夠抵禦住諸侯們的反攻。
趙禎一點兒也不在乎。
因為他清楚,在乎也沒有用。
他憑藉著分封諸侯,給子孫留下了一個比諸侯們大幾十倍、大百倍的江山。
他憑藉著分封諸侯,給子孫留下了一個百年之內也不會擔心外敵入侵的太平江山。
他將諸侯分封在了那些化外苦寒之地,留給了子孫一片富饒的不像話的江山社稷。
子孫若是守不住,他沒脾氣。
可以說,他留給子孫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太平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