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老編輯生前住的房不是別的地方,恰恰是由原先馬家花園的西大門封堵上後,用門洞改成的那間房子。
由此完全能顯示出特殊年月裡,“犯了錯”的老編輯所遭遇的降級對待,以及首都住房的緊缺。
因為沒有後窗戶,哪怕是北房,有著最好的朝向,也不是那麼敞亮。
當已經有點鏽住了的掛鎖被摘下,房門被“滋扭”一聲開啟來,黑黢黢的房間裡面,一股子黴味兒和土腥氣撲面而來。
寧衛民和康術德邁步進屋,都得捂著口鼻。
不用說,他們倆第一步去做的事兒,就是拉窗簾,開窗戶給這屋子通風換氣。
陽光照耀下,眼見一片灰塵騰起。
等到拉下燈繩,有了燈泡的照明,屋內全部內容才終於顯露出來。
因為面積有限,屋裡的傢俱並不多。
一張單人床,一個大衣櫃,一個書櫃,一個五屜櫃,一張寫字檯,兩把椅子,一個碗櫥,這就是全部了,連飯桌都沒有。
這些傢俱質地也不好,無非是紅松木和水曲柳而已。
牆上的一個掛鐘倒是硬木的,可惜有硬傷,鍾顯然被砸過。
外面的玻璃罩子已經沒了,指標也不走了,偏偏還停在了八點二十左右的位置。
這就讓它看起來相當慘淡,全然一副愁眉苦臉的模樣。
從五屜櫃上留下的灰塵痕跡看,這裡應該擺放過電視機。
窗戶底下那油膩發黃的報紙牆圍子,和橫空一條掛著舊毛巾的鐵絲。
顯示這裡曾經是煤爐子和洗臉架佔據的地盤。
這些東西現在都沒有了。
甚至把大衣櫃開啟後,看裡面,較為值錢的大衣、外衣、長褲也是一件皆無。
書櫃上的書籍,也剩下不多的幾十本,空出了好幾層來。
很顯然,這個小屋已經被編輯的兒子像日本鬼子掃蕩似的斂過了。
值錢都帶走了,能賣的也差不多都賣掉了。
剩下的都是他懶得去碰一碰的東西,也難怪他這麼大方。
但正是因此,寫字檯上方,牆面上和寫字檯玻璃板下的那些舊照片和舊獎狀才顯得分外刺目。
編輯的兒子似乎忘記了帶走最重要的東西!
寧衛民走過去一一過目,發現那些果然都是曾經美好時光的人生記錄,是老人一生的回憶。
幾乎可以囊括出老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和這一家人的生活軌跡。
不但有老編輯夫婦年輕時的合影,有他們夫婦與各自朋友、親屬的合影,有這一家三口在照相館拍的全家福,還有他們全家出遊的旅行照片,孩子在學校參加文藝表演,夫婦倆一起給兒子過生日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