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衛民一直不遺餘力地在支援京城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不但耗資巨大,也為之耗費了不少精力和時間。
所以在這屆凋塑藝術展上,雖然他訂造的這些東西一公開亮相就震驚了四座,讓諸多來賓感到目醉神迷。
也引得美術行業的許多同行力捧,諸多美術雜誌爭先報道。
甚至那幾件兒大型藝術品,在美協的推薦和促成下,還有不小的機會入選中小學的美術教材。
但於寧衛民來說, 這都算不得多麼出乎意料的事兒。
他雖然是很自豪,很寬慰,很高興,但卻並不為之如何激動,因為毫無懸念。
這些由知名大匠所制的精品,成本和水準都在明面兒上擺著呢, 獲得了一致好評純屬必然。
與之相比,倒是他挺隨意做的另一件事, 很有點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思
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個月,他也沒進行太多關注和額外的付出。
但收穫卻是大大超他最初的預期,讓他喜出望外。
那就是讓壇宮的幾位廚師去馬克西姆餐廳學廚一事。
說起這件事,寧衛民的最初目的其實很簡單,主要是為了三點。
一是為出國做提前的技術準備。
去東京要開壇宮分店,已經是寧衛民必定得執行,板上釘釘的事兒。
可這年頭的京城沒有一家日本餐館。
那由京城飯店開辦的,據說是京城第一家日料店的“五人百姓”,還要等到1985年的4月才會開業。
所以考慮到日餐量少而要求精緻,又不排斥生食和冷食的特點。
那麼寧衛民派廚師去馬克西姆餐廳學習下法餐,顯然是比較切合實際的做法。
這樣既能學點新的烹飪技巧,也能適應下更先進的廚房裝置。
二是寧衛民也想借著此事,對兩個不惜砸了鐵飯碗,也要來壇宮乾的江大春和小查做個暫時的安置。
這倆小子,年輕、性情、敢衝、敢幹,又機靈,有應變能力, 寧衛民是相當看好。
他心裡已經認為這倆小子是自己去東京的最佳幫手, 當然要著力培養。
三就是可以全面提高壇宮本身的菜品層次。
西餐相對於中餐, 最大的優勢就是精緻和美感。
這不是說中餐就不精緻,缺乏美感。
但問題是因為文化屬性不同,審美就不同。
中餐向來更重內容而輕形式,是讓人從食物本身的味道,透過吃的過程來獲得最大滿足。
所以中餐的講究和排場是透過菜品本身的色香味體現的。
一定要菜色夠多,食材昂貴,滋味絕妙。
至於其他的都不重要。
哪怕像食品凋刻這種東西,最早也是應用在祭祀上的,並不是為了裝飾菜品的。
這門技藝普遍用在高檔宴席上,發揚光大,那還是建國後的事兒。
所以按照傳統,中餐宴席陳設就是再講究。
通常也不過是加上桌圍桌帔,擺上金銀酒杯,象牙快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