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向來不擺花,也沒有其他的點綴品,甚至過去就連桌布都沒有。
這並不是摳門或貧窮導致的簡陋。
而是因為按舊時的禮節,客人座位分高下,要依照桌面的木紋而定。
反過來西餐就大不一樣了。
洋鬼子與我們是其實完全反著來的,更重形式,輕忽內容。
大概是因為菜樣太少, 不會有什麼顯亮的變化,他們都是在食品以外著意。
如桌椅之擺設,卓單之緞或綢,器皿的樣式,酒類之繁多,花卉之陳列,都極端講究。
過去常有為請一次客,而特畫圖樣,特製器皿者。
甚至就連選單、音樂、鮮花、燈光的重要性,都要排在食物本身之前,更重視綜合體驗。
發展到最後,對於菜品的創新,自然而然就更容易糾結於食物的外在美。
要說句實話,其實寧衛民經營壇宮的思路就是借鑑了西餐廳的經營方式和理念。
購美器,重服務,以文化氛圍和裝潢裝飾烘托美食滋味,把中西餐各自的所長合而為一。
這才讓他的壇宮飯莊顯得有品位,有格調,既讓國人震驚矚目,也頗受外國人的歡心。
所以寧衛民認為,如果再做細一點,好好抓抓菜品的外形也是很有必要的。
拽句文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嘛。
要能把人家的本事都給學會了,再結合咱們自己的優勢,壇宮飯莊的菜餚不就更完美了嘛。
沒說的,內功外功都夠硬,就是雙項加分啊。
到時候宰洋鬼子的外匯,當然也就更得心應手,名正言順了。
應該說,寧衛民的如意算盤,絕對已經打得夠精道的了。
可話又說回來了,他畢竟不是專業廚師,對於烹飪的相關情況所瞭解的還不夠多,也就有了侷限性和偏差的預計。
要知道,法餐可是西方世界公認的第一大菜系啊。
在西方世界的地位就如同魯菜作為中餐唯一原生菜系,是咱們國內八大菜系的扛把子一樣。
法餐的精髓,可不僅僅限於外在形式的講究上。
烹飪之法之多,菜色之豐富,雖然還比不了中餐,卻是西餐之最,別有獨到之處。
更何況馬克西姆餐廳為開拓共和國的市場,最初聘來的三位外籍大廚也非泛泛之輩。
每個人都是法國餐飲屆相當知名,頗有資歷的人物。
其中的西餅房廚師長拉方丹,三十六歲,曾給法國愛麗捨宮服務過的資深甜點師。
他的手藝,頗受曾於1980年訪華的法國總統瓦來裡·吉斯卡爾·德斯坦的青睞。
而擔任行政副總廚勒戈夫,別看年紀僅有二十六歲,可天賦驚人。
受聘赴華之前,他剛剛憑藉自己的創新菜品,為巴黎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餐廳打響了名號,摘下了一顆米其林星星。
此外,勒戈夫還是法國享譽全球的廚師喬爾? 盧布松的弟子,曾經有幸追隨這位名廚學藝三年。
喬爾? 盧布松又被譽為世紀主廚,傳奇星廚,六十三歲的時候管理著全世界十六家餐館。
其人傳奇性在於平生摘下過米其林的三十二顆星,是全世界公認的摘星總數最多的紀錄保持者。
最後一位行政主廚名叫多米尼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