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若可變成瀋陽,南京又何嘗不可變成北平!所以盧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係中國國家整個的問題……
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
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
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所以政府必特別謹慎,以臨此大事,全國國民亦必須嚴肅沉著,準備自衛,在此安危絕續之交,唯賴舉國一致,服從紀律,嚴守秩序”。
話音一落,掌聲雷鳴。
常凱申此番講話,一掃‘盧溝橋事變’以來全國上上下下的陰霾,一表全國堅持抗戰之決心!
自此,堅決抗戰,成為中華民族的統一最強音!
該談話主旨是向全體國民表明,國民政府抗戰決心;同時向宋明軒等地方勢力及國民政府內主和派喊話,要他們團結抗戰。
最後,卻也給日本政府留下了“和談”的臺階。
國民政府隨即劃下了四條和戰的底線,暨給予日本的最後通牒:
(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之完整;
(二)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變;
(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換;
(四)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約束。
談話後國民黨內部以及民眾團體態度激昂,多主張開戰,但軍政部與外交部等具體工作部門則主張慎重。
國民政府隨後便等待各方的反響,尤其是日本方面。
……
兩日後。
日本駐華武官喜多誠一來見軍政部部長何英溱、參謀總長程乾等,責問:中國陸軍北上,空軍動員之舉,是挑戰日本!
何英溱則正告喜多:國軍都是國軍,無所謂中央軍與其他軍,二十九軍亦是國軍;國軍的移動純粹出於自衛,日方增兵若撤退,中國才能進一步考慮。
喜多誠一離開時,帶有恐嚇意味地說:如果中國認為要等日軍撤退,國軍才撤退,局勢勢必惡化,將來無法收拾,望中國審慎注意。
同日,國民政府秘密向華北調兵。
廬山談話後,北平宋明軒卻仍然以妥協退讓,換取苟安,保住地盤;採取了一系列削弱戰備措施。
宋明軒一再致電南京,要求國府中央撤出進入河北的部隊。
對此,常凱申給予了嚴厲的批評。
反觀日軍,則全面加緊軍事部署。
十九日,日軍第20師團(甲種)近萬人在師團長川岸文三郎的率領下,由朝鮮龍山抵達天津,並以一部集結於唐山、山海關。
翌日,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1旅團主力抵達高麗營。
至此,日軍第一批增援部隊全部抵達預定地點,對北平形成包圍態勢。
‘青鳥’所捕獲之事關日軍戰略部署之絕密情報,一一得到驗證。
軍政部對特務處的情報工作大為震驚,且讚賞。
心情激動的戴春風密電上海,對‘青鳥’獨立潛伏小組大家讚賞,言稱必不吝嘉獎。
……
三日後,北平宋明軒向日方提交和談三條。
宋明軒所提議的三條是:二十九軍向日軍道歉;中國不駐軍於盧溝橋城郭及龍王廟;徹底取締抗日團體。
同日,程千帆拜訪今村兵太郎。
兩人談及華北戰事,今村兵太郎言語中頗為振奮,言稱日軍已做好一擊必勝之準備。
程千帆連夜向西北總部以及廬山戴處座處去電,發出日軍已準備全面戰爭之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