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劉協又令宮中的太醫和善藥去丞相府會診,每日都將丞相的身體狀況落在文字,傳回朝廷。
朝廷的這些人,哪個不是富於政治鬥爭經驗,如何不知道這是小皇帝在斷董卓的政治生命。
而政治生命一斷,那董卓自己的生命其實也就是開始倒計時了。
再然後,小皇帝又秘密在宮中召見了十餘位涼州系的軍將,他們都是隸屬在北宮的北軍系統。
因為是秘密召見,沒有人知道這些人和小皇帝說了什麼,只知道這些個涼州軍將在不同的時間段入宮了,然後又心事重重的出宮。
其實,不論這些人和皇帝談了什麼,丞相府的一干人都不會對這些人信任了,因為在這個節骨眼單獨入宮,本身就說明了情況。
也許,這本身也在小皇帝的算計中吧。
反正,經過一系列的政治收買,小皇帝覺得在自己掌握了長安大部分的軍事力量。
此前京畿的軍事力量是先帝建立的西園五十四都,但後面隨著董卓入朝,將這些力量重新整合為飛熊軍,統一歸在自己帳下指揮。
後面,董卓又透過不斷將老西園軍派到前線的方式,陸續掌控了這股飛熊軍力量。
但現在,小皇帝卻從飛熊軍中挑選了一批精銳武士建成羽林軍,作為自己北宮的核心力量。
從大風大浪裡過來的小皇帝比誰都明白槍桿子的重要性。
搞定了槍桿子,劉協緊接著就開始了一系列中樞的人事變更。
自董卓廢三公,獨霸朝政後,朝廷中有分量的官職基本就是九卿和尚書令。
其中尚書令一職又尤為重要,因為按照漢家詔律,一切詔書皆需要由尚書令發出,才為正詔,不然就是為矯詔。
而現在的尚書令是誰呢?正是董系的核心,李儒。
現在劉協要想打通內外朝的聯絡,那就必須拿下李儒。而李儒又作為董系的核心,直接拿下李儒就相當於對董系決裂開戰。
所以問題就僵在這了,但作為小皇帝智囊的趙溫卻給他提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再增補兩個尚書令,將此前一個尚書令變成三個。
而且還特別規定,一份詔書只需要有兩個尚書令簽字畫押,就可以被批准。
如此,小皇帝直接可以繞過李儒,對朝廷的官員任免做出決策。
這被增補的兩名尚書令,分別就是董承和伏完,皆是外戚。
小皇帝還有自己的理由。
他說如今外辱在側,急需在中朝補充曉略軍事的人才,作為參贊軍事,而董承就是這樣的軍事人才,有他補充入尚書檯,對後面的關中防禦戰會有裨益。
而提拔伏完的理由更是沒毛病了,因為伏完本身就是一個“好”幹部。
作為伏氏精學的出色子弟,伏完是典型的經學型官員,提倡聖人之道,以純孝愛民翁名,本身就在朝野有很大的影響力。
將他補入尚書檯,本身就是眾望所歸的事情。
所以二人的任命無可指責,至於兩人都是皇帝的外戚身份,那隻能說是個不起眼的誤會。
當然,伏完本身也不是個不通權變的人。
當年在楊彪等人發動前殿政變失敗,其人和一眾正臣都被關押在詔獄。
而時為廷尉的伏完直接上書,說為了防止楊彪等人在審訊過程中說了些不該說的話,就建議不要審訊了,全部處死。
當時負責朝廷的已經是董卓了,他當然滿意這個建議,因為他自己本身在這件事中也不乾淨,深怕楊彪在過程中說了不該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