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輔來了,李傕不來,給了一個理由說是自己的痔瘡犯了。
別笑,常常騎馬的都知道,一個威武的騎士總是免不了痔瘡之苦的。
當然,李傕不來肯定不是這個原因了,真實的原由其實還是他對未來的判斷。
李傕在涼州諸將中是為數不多具備政治頭腦的軍將,他在長安有自己的驛館,每日都會有大量的書信送入成都。
雖然這個時間有數日的延遲,但並不妨礙李傕勾勒出一個大概的政治局勢,現在這個關頭入長安,弊大於利。
而李傕不入長安是弊大於利,那牛輔此人入長安,那就是利大於弊了。
牛輔和李傕是不同的,他們不僅身份不同,而且控領的大州也不同,所以同樣的問題就有了不同的選擇。
實際上,當董卓不豫的訊息傳入漢陽冀縣的時候,牛輔就已經坐不住了,那時候就想回長安。
為什麼牛輔要這麼即刻回長安?因為只有在董卓的身邊,他才有可能分到最豐厚的政治遺產。
尤其是當董卓處罰董旻,關了這個董家門面禁閉,這牛輔就更加急躁了。
沒了董旻這個對手,董氏親黨中誰還會是他牛輔的對手?真的是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但作為封疆大吏,牛輔卻不能擅自離開,不然真就是造反了。
所以,長安的詔書一來,牛輔早就準備好了,留大將王方守漢陽,然後自帶著千人左右的精銳騎兵,取渭水北道,直入長安。
其實牛輔這麼果斷入京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涼州不比益州,是真的窮得一塌糊塗。
打個比方吧,益州可以把門一關自己過日子,而牛輔要是敢這麼做,手下人都養不活。
沒有長安的涼州,根本不具備自給自足的能力。
當然,涼州地土廣闊,要是肯苦耕一番的話,還是能有一番局面的。但奈何經歷百年戰亂,想要讓社會進入一個和平穩定的生產階段,真不是牛輔能做到的。
如此,牛輔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入京去搏一把大的。
有時候他也羨慕李傕的好運道,要是自己也有好家底,誰還跑去長安去搏命啊。
無論如何,公武兩家默契的出招了,而李傕和牛輔也各自做了自己的選擇。
大亂前的長安就這樣颳起風了。
……
風起於青萍之末。
小皇帝並沒有閒著,他還是堅定又自信的佈置著棋子,編織一張大網,好將董氏一黨一舉擒獲。
作為一個少年就在動亂中成長的皇帝,劉協有著不屬於他這個年齡的政治智慧和隱忍。
此時,作為他外援的河東兵已經抵達霸陵,而段煨也已經駐兵驪山,阻擋著入關的泰山軍。
雖然現在的局面比他預想中的要差,但劉協依然認為目前是徹底剷除董氏一黨的絕好時機。
並沒有人和他說過什麼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劉協是自己天才性地領悟的。
而且就是佔據了這麼好的優勢,小皇帝每一步落子都是那樣的謹慎。
他先是在朝廷上發了一條聖旨,大概意思就是丞相的身體因為多年的勞累已經不行了,需要靜養,所以此階段會停止一切公務活動和外朝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