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量方面,雙方的兵力看似相差不大,但在最精銳的部隊上卻有著兩倍的差距。
蒙驁趁著魏國新來的精兵與卷城內魏武卒沒有及時匯合的機會,猛攻魏國精兵。
尉達父子自然不能眼睜睜的看著二十萬精銳被擊潰,無奈之下,只能出兵救援,典慶親率魏武卒對秦軍發動攻擊,卻被同等數量的秦銳士所阻,鏖戰立即展開。
典慶的確夠猛,在軍陣的加持下,竟然連擋十三輛秦軍戰車的正面衝撞而毫髮無傷,但秦國作為壓著六國打的國家,猛人自然更多,沒有出現在史書中並不代表著不存在。
典慶很快被圍毆,而魏武卒也節節敗退。
蒙驁敏銳的抓住了時機,派遣隱藏在普通精銳中的兩支萬人銳士出擊,從側面襲擊出城的魏武卒。
危急時刻,尉達、尉繚父子展現了非凡的指揮才能和果決的決斷,先是做出指揮魏武卒向卷撤退的姿態,調動秦軍,在調動秦軍之後,虛晃一槍,從側翼秦軍薄弱點衝出,成功與同樣節節敗退的主力匯合,而後退後十里紮營。
蒙驁也不追擊,而是趁勢猛攻卷。
卷的守將倒也硬氣,哪怕主力已經撤退,仍舊在堅守。但怎奈軍心已亂,三日後,蒙驁成功拿下卷。
(歷史上蒙驁、麃公伐魏拿下的主要城市)
是役,蒙驁斬首三萬,其中有一萬多是魏武卒。
此戰過後,魏武卒可戰之兵已經不足四萬。
尉達和尉繚商議一番後,決定由尉繚帶著八千魏武卒和三萬精銳退守卷東南的安城,尉達則親率三萬魏武卒和剩下的差不多十五萬主力退守酸棗一線。
這場戰役,魏國雖然丟了卷,魏長城也形同虛設,但雙方的交換比其實差不多,且因為最開始的那場伏擊,事實上魏武卒與秦銳士還打出了差不多一比一的交換比,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但,考慮到雙方的國力問題,這樣的交換比卻是魏國不可承受之重。
沒有實力,空有再多的計策也玩兒不出花兒。
尉達、尉繚子父子現在的打算就是固守待援,等待其他國家的援兵。
最先來趕來的韓國的兵馬。
早有準備的郭嘉版白亦非,以郭淮、王雙為副將,以郭嘉子郭弈、郭滿,郭淮弟郭配、郭亮、郭鎮,王雙子王江、王河、王湖、王海及謝雄、龔起等將領為校尉,盡起十萬血衣軍,從陳都出發,過大梁,支援前線。
白毛版的郭嘉之前就在雨馨的指點下達到了神話二階,因為血祭的能力,在修煉了極具相性的白亦非的功法之後,又完全無視了該功法需要吸食處子鮮血的負面作用,實力更勝一籌。
他的血祭領域也和歃血為盟軍陣極度相合,兩年多的磨合,他已經可以很好地發揮出這個軍陣的威力了。
如今這十萬血衣軍,戰鬥力已經有了甚至有所超越普通軍陣精銳的水準了。
如果郭嘉全力血祭的話,短時間內戰鬥力還會獲得更大的提升。
第二支到達的部隊則是大虞的援軍。
帶兵的是大虞大將黃忠。
黃忠的援軍足足有十五萬人,其中十萬人是自然人,還有五萬是空間騎兵。
自然人中,有一萬人是黃忠帶了三年的老人,已經能夠熟練的使用黃忠的軍陣“逐日玄鳥”。
還有四萬人是董璜給他補充的一部分作為基層軍官和中堅的虎賁軍以及在這個世界新招募的自然人部隊;這些人也能夠一定程度上融合到黃忠的軍陣之中;
另外五萬人則是楚國的降卒中能夠組建軍團的精銳,他們之前就回軍陣,融合起來倒也頗為順利。
如果一切進展順利的話,三年之內,黃忠就能夠擁有一支頗為強悍的極為擅長遠端,同時近戰也不弱的綜合性軍陣軍團。
除了兵力不錯外,黃忠軍團的將領也堪稱豪華,武有黃敘、夏侯淵、夏侯惇、王昶、嵬名察哥、趙衢、梁寬、傅幹、姜囧、鄔梨、範權等一代將領,以及諸如夏侯淵五子之類十分突出的二代將領,還有大量水滸系田虎麾下的將領,可謂將星如雲。此外,內閣謀臣龐統也跟隨黃忠一同出戰參贊謀劃。
有這麼多名臣武將在,這支部隊的能力自然不算弱。
當然,因為部分自然人部隊計程車氣問題以及軍陣總體而言還未成型的問題,這支部隊也強不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