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新廷的建立,最先擁立的徐弘基、趙之龍、馬士英、阮大鋮、錢謙益等人迅速的將權力瓜分。
徐弘基被任命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趙之龍為吏部尚書。
馬士英為東閣大學士、兼右副都御史、鳳陽總督。
當然,這鳳陽總督幾乎沒有實權,僅僅是掛個虛名,因為鳳陽總督另有他人,而且是被崇禎任命的。
他們如此做是故意給崇禎難看的,因為馬士英的鳳陽總督被崇禎摘掉了,現在他們又故意給續上,表明他們與北方朝廷對抗的姿態。
阮大鋮為文淵殿大學士兼兵部右侍郎、錢謙益為禮部尚書。
還有其他勳貴,以及早就暗中投靠的原南都文武百官也是趁機竊取各種權力,這是一次瓜分利益的饕餮盛宴。
北方自崇禎登基以來,戰亂不斷,倒是南方,特別是南直隸幾乎沒出現過什麼大的動亂。
勳貴、士紳階層,依然在過著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無憂無慮的生活,好似北方的戰亂與他們毫無關係似的。
可沒想到這幫庸人這次居然搞出了這麼大的動靜,訊息傳到京師,沈浪意外的同時,也不甚意外。
看看為首的那些人就知道了,勳貴就不說了,他們怕京師的事情也會在南都發生,為了自保不惜鋌而走險。
而其他的諸如馬士英、錢謙益、阮大鋮之流,不過是為了一己之私,貪戀權力和虛榮罷了,乃是真正的一丘之貉。
這事最先要從阮大鋮這個投機分子說起,他在天啟朝出仕之後,最先依附東林黨。
隨後因東林黨內部內訌,阮大鋮受到牽連而與東林黨決裂,改為依附閹黨,從此被打上閹黨的印記。
崇禎上臺後不久,閹黨倒臺,阮大鋮被牽連進逆案,再加上早就得罪東林黨,被東林黨忌恨,一直被打壓,所以在崇禎朝多番努力都未能再出仕。
可這傢伙根本不死心,直走走不通,就採取迂迴的方式為自己的仕途鋪路,他四處結交,並解囊相助,周延儒競爭首輔時他暗中提供了不小的財力支援。
周延儒當上首輔之後,還算知恩圖報,準備舉薦他,可東林黨依然全力阻撓,阮大鋮只得作罷,轉而向周延儒推薦了自己的好友馬士英。
馬士英在周延儒的幫助下平步青雲,沒有多久就坐上了鳳陽總督的位置,位高權重。
可沒想到周延儒最終也倒臺了,這還不是關鍵,最關鍵是沈浪的出現。
崇禎從正史中知道了馬士英的無能和劣跡,於是在去年年底找個機會將他鳳陽總督的位置給擼掉了,丟到南都一個沒什麼實權的位置上。
連好友馬士英都仕途盡毀,阮大鋮深感在崇禎朝入仕的機會更加渺茫了。
恰逢這時徐弘基等南都勳貴策劃擁立新主,阮大鋮立即意識到柳暗花明,既然你崇禎不用我,那我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
還未等徐弘基等人找上門來,他便主動靠攏了過去,出錢出力幫著一起謀劃。
徐弘基等人知道阮大鋮結交甚廣,而且其好友馬士英雖然失去鳳陽總督之職,但時間並不長,影響力還是在的。
若是成立新廷,便極需要這些有影響力的人來撐場面,徐弘基等人沒有理由拒絕阮大鋮的投懷送抱。
阮大鋮入夥之後,又迅速的將馬士英拉了進來,馬士英本就對崇禎抱有怨言,再加上好友的勸誡,沒怎麼扭捏就答應了,並積極聯絡之前的部下。
再就是水太涼錢謙益,他在崇禎十年,溫體仁為首輔時就因事被削籍回鄉,一直未再得到任用。
正因如此,他這個東林黨的領袖才沒有被清查,逃過了一劫。
崇禎原本也不怎麼再關注這個被後人戲稱水太涼的錢謙益了,只是偶爾當成笑柄調侃一下,沒想到他在這個時候跳了出來。
果然是不忠不義,無君無父,和正史中四處投機的性情沒有絲毫改變。
可徐弘基等人不這樣想,他們對錢謙益非常的歡迎,這種人就像是一面旗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們也會吸引到同類人轉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