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再怎麼標榜,朱由崧都不是正統,這就需要不停的造勢,造的勢越大,擁護的人越多,不正統也會慢慢的變成正統的了。
除了這些光有影響力,而手上沒有實權的人,徐弘基等人還在盡力拉攏掌握兵權的各地總兵、守備等。
新廷成立之後,先不管這些人同不同意,直接一上來就是大封。
如總兵方國安,冊封其為威遠侯。
蘇松總兵王之仁,被冊封為武寧侯。
這個王之仁是大太監王之心的堂兄弟,而王之心在沈浪來到大明之後不久,就被他聯合崇禎給搞死了。
這些人為了拉攏他,也是大肆渲染此事,盡力離間他與崇禎。
還有身處福建的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侯,他的兄弟鄭鴻逵、鄭芝豹還有從子鄭彩都被封為伯爵。
還有身在湖廣,兵力雄厚的左良玉,被冊封為寧南侯,其子左夢庚被冊封為伯爵。
另外被崇禎派出來平亂的劉澤清、劉良佐皆被冊封。
就連對崇禎非常忠誠的黃德功都被冊封了,之前崇禎已經冊封黃德功為靖南伯,他們就直接給晉升為了靖南侯。
此舉無疑又是故意打臉崇禎,好像在說,崇禎刻薄寡恩,給他效命得不到重用,來我們這裡,絕對不會虧待。
對於這些人的舉動,有的人感恩戴德,立即委身,如總兵方國安。
有的人選擇觀望,想待時局明朗之後再做選擇,如鄭芝龍、王之仁、劉澤清、劉良佐之流。
有的人置之不理,如左良玉。
還有的人直接表示敵意,發兵征討,如黃德功。
有拉攏,當然就有打壓,南都一直都有一套現成的領導班子,這些人自然是最先受徐弘基和馬士英等人關注的物件,在起事之前一些重要人物就被嚴密控制起來。
若是願意跟隨他們一起起事,他們自然是歡迎之至,並大力任用,若是愚忠崇禎的,那也不好意思,最先處理的就是你們。
如史可法、韓贊周等人,皆因不願同流合汙而被處置。
史可法因為影響力比較大,這些人權衡了下利弊,沒有直接殺了,而是將其軟禁了起來。
而韓贊周只是一個守備太監,本身份量也足夠,既然冥頑不靈,那隻能拿他祭旗了。
在此威懾之下,南都的其他文武百官,除了少部分坦然赴死之外,餘者立即見風使舵,迅速改換門庭,與北方朝廷對立起來。
所以整個過程除了一些小波折,南廷的建立居然沒有引起多大的動亂,僅僅是與黃德功的大軍在揚州府爆發了一次大的戰鬥。
由於黃德功的軍力與方國安、趙之龍相差懸殊,劉良佐和劉澤清又藉故拖延,援軍遲遲不達,黃德功不敵,只得退回廬州。
不過,這些人在擊退黃德功之後,並未急著北上,甚至都沒有制定北伐的章程。
原因很簡單,他們可沒有那麼大的魄力想要收復北方,只想著在南方偏安一隅,保住現在的榮華富貴就可以了。
再說了,北方朝廷正在與流寇打得你死我活,何必打擾他們,讓他們互相消耗吧,自己坐收漁翁之利難道不好嗎?
若是真的趁此機會北上,說不定崇禎會丟下流寇,轉而全力對付靖難軍,那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得不償失。
所以,他們早已經為自己的懦弱找好了藉口。
至於北方朝廷怎麼做,那隻能看崇禎如何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