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秋雨淡然一笑,攤手道:“不如等王爺回來?”
眾人都是暗暗嘁了一聲,姚若愚沒事兒就喜歡出去晃盪,短則三四天,長則半個月,若是等他回來,估摸著百家講壇都要結束了。
眼見著投票決斷這個選項要失敗,大殿外忽然傳入一聲長笑,隨後就見一襲黑色蟒袍的姚若愚大步而入,朗笑道:“投票不錯啊!公平公正公開,就由天策軍陳統帥來唱票,本王來監督。”
見他於關鍵時刻回來,眾人都是趕緊拱手行禮,姚若愚擺擺手示意隨意,隨後大步來到王座上坐下,吩咐侍衛喊陳萌過來,然後大手一揮,笑道:“有哪些需要投票決議的,諸位現在可以提了,先由吏部開始吧,許部長。”
許烜熔眼眸微低,淡然道:“首先是席位問題,諸子百家,我們到底留出多少席位給他們,同時,每家的席位數量也需要商榷,是有多有少,還是公平一點,全部一樣。”
“自然是有多有少才對,”白秋雨沉聲道,“像儒家流傳至今,子弟遍佈華夏,有無數大儒名士,若是公平點全部一樣,豈不是有許多人只能在側旁觀,無數經綸藏在腹中難以傾吐,有違百家講壇之精神。”
文遠才冷笑了聲,冷然道:“儒家勢大,若是按照名聲高低來決定席位數量,那也不用開什麼講壇了,直接開一個儒家講壇好了,反正到時候儒家人多勢眾,七嘴八舌,別家再是有韜略在胸,也說不出話來。”
文遠才和白秋雨爭執的時候,郭奉節卻是悄悄看了眼姚若愚,唇角掛著幾分瞭然與無奈的笑意。
此次百家講壇,姚若愚名義上是想要復興百家論道的黃金盛世,但是暗地裡,其實有許多人都隱約猜到,是姚若愚不滿儒家暗中相助蜀王,故意要借諸子百家來打壓儒家風頭。
所以這各家的席位問題,從最開始就已經有了結果,姚若愚絕對不會允許按照名氣大小來安排座位,如此一來,儒家豈不是佔盡了優勢?那此次講壇舉辦的意義又何在?
果然不出他所料,就在兩人爭執愈演愈烈之際,姚若愚已然敲了敲桌子,示意二人安靜,隨後皺眉道:“既然是百家講壇,那自然要一視同仁,席位不同豈不是不再公平了?反正屆時共計三百個席位,各家均分就是了,哪兒那麼麻煩。”
姚若愚發話,白秋雨再是不願,也只能垂手應允。
隨後就開始商討起了此次盛會會設立的名單,最先入選的自然是道家、法家、儒家、兵家、縱橫家這類至今都有許多簇擁者的學派,隨後惹來爭議的,就是農家、小說家、雜家、名家等其餘派別。
不過其中,應該算是沒有多少名氣的陰陽家卻第一時間入選,想來眾人都知曉鄒布衣的學術傳承,算是賣了他一個面子。
不過討論到一半,戶部財政處處長王大德忽然提議說:“將佛家也列入其中,如何?”
“佛家?”眾人聞言一愣,旋即文遠才就勃然大怒,厲聲道:“這等西域來教,怎麼能夠列入名單?豈不是玷汙了諸子百家?”
郭奉節、鄒布衣等性子隨意之人,也是紛紛出言否決,對他們這些不信佛來說,佛家根本沒有資格和道家、儒家等相提並論,連戶部部長白秋雨都是沒好氣地斥責了王大德一番。
這算是一段小小的插曲,等將名單討論結束後,共計有二十八家學派被列入此次百家講壇的名額中,然後眾人就開始討論起了交流的方式,是一家一家逐個提出見解,還是讓各家分別設立講堂,講述自家看法。
這也引發了一番更加激烈的爭執,有人認為既然姚若愚已經公佈了“改革”這個題目,就應該讓所有人聚集在一起,互相爭辯,這才能凸顯百家交流的精神。
可是也有人覺得,整整三百個席位,也就是足足三百人輪流說,那要說多少時間,別說說的人了,就算是聽的人都會覺得乏味,還不如各家分開,各自開設講堂暢所欲言。
最終,還是由許烜熔提出的方法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援,先由各家學派分別設立講堂宣講自家見解,由參會的民眾自己投票推選最支援的三家,然後由他們三家來進行最終的論道。
其實在許烜熔剛剛提出這番方案的時候,白秋雨、文遠才、段少傑等人都是極度反對。
在他們看來,百姓終究是百姓,無知而無趣,哪裡能夠領略各家學派的理論精髓,要是由他們來投票,估計最後就會出現各大學派出錢買票的事情了。
可是直至姚若愚看不過眼,出言聲援,才轉變了眾人的看法。
就姚若愚所說,此次百家講壇的題目是“改革”,革的就是當今制度,其中受益最廣的會是誰?還不如天下的百姓?
既然各家學派最終的目的是造福百姓,那為什麼不能夠讓百姓直接來評判哪家學派是最適合他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