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蟻賊小說免費閱讀 >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34 千興

第七卷 補天手段略施展 34 千興 (第3/4頁)

唯其降早,故可信任。

可是鄧捨得高麗才多少日子?儘管因其大力地推動,在高麗推行漢化的活動確實是搞得風生水起、如火如荼;到底時日尚淺,太好的功效還沒出現。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怎能放心大舉使用麗人、女真人為主力?

奈何遼東地廣人稀,漢人不多。多年的征戰,人口更是稀少。而先後經過與關鐸、潘誠的火拼、與搠思監的激戰、又及與世家寶、納哈出的多次交鋒,並且兩次征伐高麗,從中原來的紅巾老卒也是損失不小,漸有捉襟見肘之困。不用女真人、高麗人來做補充,勢將難支。

若說起來,現如今鄧捨得了益都。似乎海東漢人的比重也因此而略有了提高。但是,與李察罕一戰,戰火差不多遍及到了山東各地。民間受損甚重。再若從中大規模的徵兵,不是治國之道。得來計程車誠舊部,現可用者,又只有畢千牛的一衙和陳猱頭部所存剩下的數千人而已。

鄧舍為何把改編計程車誠新軍調去海東,又先是留下文華國、張歹兒軍中的一部,接著又從海東調來數衙的精銳?還不就是因為益都之軍在鏖戰之後,多數殘破,不足以應對隨後的戰事了麼?問題卻是,此一舉,姑且能夠做到應付一時;然而,在可以預料的將來,益都與察罕的交戰卻定然會延續很長一段的時間,益都的北邊、西邊、南邊都處在察罕的封鎖之下,軍民久戰,部隊若是再損失慘重,又該從何出抽調補充呢?

用麗人、用女真人,不得已。

也故此,洪繼勳的諫言不是沒有道理,可惜卻因時勢的關係,鄧舍無法採用。而更且便在前陣子,遼西的慶千興,還又給鄧舍提出了一個意見。

慶千興的意見,與洪繼勳全然相反。

他是在知道了鄧舍抽調海東精銳去益都後,給鄧舍上的書。他在條陳上這樣說道:遼東漢人少,朝鮮與南韓麗人多。若只用漢卒為主力在前線殺敵,則不但兵源的補充會出現問題,且漢人長期征戰,難免傷亡,一有傷亡,漢人的數量就會更加的稀少。漢人少而麗人多,不利穩定地方。

他委婉地說道:“主公此舉,雖是為體恤麗人,兼且新得之地,或許也有不願意用過分繁重的兵役來煩擾他們的意思在內。但是,全用漢卒掠地,而只用麗人守城。對國家長久的安定來說,卻實在是非常不利的。”

前高麗的舊軍,雖經過多次的裁撤、整編,至今為止,計其數目,還剩有七八萬眾。其中,八成守衛地方,根據“本地人不戍本地城”與“南人北戍,北人南戍”的原則,散佈在遼東、朝鮮、南韓各地。餘下兩成,皆專門選擇出來的尤為善戰者,多為老卒,分屬與陳虎、慶千興統帶,本都駐紮在遼陽,現下有一部分隨慶千興去了遼西。

根據這個情況,慶千興又說道:“麗卒守城者且不論,計其在遼陽、遼西一帶的,也有近兩萬之眾。遼陽鄰近納哈出,遼西敵對世家寶。這兩個地方常有戰事。以臣之親眼所見,駐紮在兩地的麗人士卒,凡遇到戰事,冒矢石、犯鋒鏑,出生入死,日夜與敵交鋒而不及稍息者,可以說,絲毫也不比五衙的精銳遜色。臨陣不懼,是為勇;乃心王室,是為忠。

“如此忠勇可嘉之卒,主公為什麼非要在待遇上,把他們與五衙的精銳區分開來呢?現今,主公才得益都,剛經血戰。臣聞,因益都軍不足,主公已有令旨,教令五衙過海。臣以為,這只不過是一時之舉,姑且應急,卻絕非為老成謀國之策。海東之精卒,只有五衙。日用則日削。海東之麗人,何止千萬!何不大開徵軍之門,仿五衙之例,選其勇武效忠之輩,操練在本地,若有急,亦可調集他們過海,海路暢通、朝發夕至,用武在益都?如此,一則,不懼海東漢人之少;二則,無憂軍隊之補充。

“又且,主公先有遷遼東漢人入高麗的舉措,臣又聞聽,主公現在又有徙麗民去益都的打算,臣也斗膽,猜測主公的心意,無非為‘漢、麗一家’耳!遷徙民移,固為上策。可是麗人千萬,豈可遷盡?漢人再多,豈能盡充朝鮮、南韓地?抽調勇敢的麗人從軍,不但減輕了地方上的壓力,有利穩定,同時用他們征戰在外,不也是一個很好的削弱辦法麼?

“臣雖麗人,自從主公,早視己如漢。臣之故里,嘗有人言:‘慶千興,麗奸也。’臣不以為怒,反以為喜。何哉?非臣欲喜罵名,是主公英才絕世,德重名厚,乃有天命。又且,‘漢、麗本為一家’,理固然哉!臣雖愚昧,豈敢違天命?臣雖無知,不敢違真理。以是故也。也因此,臣雖受故里之譭譽,臣實不以為然;且等待後世之稱頌,是臣所以歡喜!

“臣之諫言,皆出肺腑。臨表叩首,請求主公考慮。”

“抽調勇敢的麗人從軍,不但減輕了地方上的壓力,有利穩定,同時用他們征戰在外,不也是一個很好的削弱辦法麼?”慶千興書中此言,是在暗示鄧舍,打仗哪兒有不死人的?不要只考慮麗卒的威脅,也要看到用麗人作戰的好處。抽調了地方上勇敢的麗人,送他們上前線去打仗,有陣亡、有負傷,不但能減輕地方守軍的鎮戍壓力,而且也能借機減少麗人的數量。也許一次戰事,麗人陣亡的不會太多。積少成多,數量也還是不少的。比如遼東紅巾,初至遼東時,號有一二十萬,如今呢?有個五六萬就不錯了。又就只益都一戰,海東軍隊的傷亡就不下兩三萬。

抽調麗人入軍,也就等同遷徙麗人去山東。而且省去了遷徙的麻煩,並又能用其來打仗。一舉兩得。

羅國器、方從哲在萊州碼頭,見到戰船來往,問了前來接應他們的官員,知道運去海東的果然是士誠舊部,——新編成的益都安齊衙。因還沒有進行正式的訓練,也還沒有開始正式的編制,所以他們的穿戴與旗幟,依舊還都沒有變動。而從海東來的,也果然便是鄧舍才調來的精銳部隊。

萊蕪知府李蘭,也候在港口相迎。

他任官在這個地方,還真是忙,迎來送往。又剛好逢上大批大批的軍隊,分從各地絡繹不絕地前來。忙得腳打後腦勺。羅國器也知道他忙,且急著去給鄧舍回報出使浙西的具體內情,故此,也沒在萊蕪多做停留。李蘭原為洪繼勳的門客,羅國器見過他幾次,並不太相熟,就在碼頭上,只是和他說了幾句話,謝絕了他的招待,即轉走陸路,趕赴益都。

至於隨行運來的頭批糧食,不必羅國器等人再管,自有分省特派來的負責人專門處理。

路上,從接迎他來的那個官員口中,對益都近日來的情形,羅國器也略微地有了一些瞭解。他們出使浙西,是在年前,回來已是十五後。在這二十來天裡,益都大的變化沒有,小的改變不少。

最大的事情,應該當數軍銜制的頒佈。

文華國等遵奉鄧舍的命令,定出了十二級的軍銜。本來按照洪繼勳的意見,是九級。鄧舍做了一些修正,改為十二級。大體地說,可分為四等。最高等為“將”,分三級;次一等為“校”,亦分三級;又次一等為“尉”,也是三級;又又次一級為“士”,同樣還是三級。

又仿照古之封爵制度,分為了“低銜”與“高銜”兩層。

“士”之一級,是為“低銜”。“尉”級以上,是為“高銜”。“低銜”,是專為授給士卒的。“高銜”,則是專為授給軍官的。但是,若有卓異之功績,或士卒有入軍校而結業的,“低銜”也可轉入“高銜”。

“高銜”,又分兩類。校、尉兩級,只要資歷夠,就可升遷。暫定兩年一轉。也就是兩年可升遷一級。而“將”級,又被稱為“重銜”,非有突出的戰功,不可授之。

羅國器沒有參與軍銜制的制定過程,只是對此有所風聞。他聽了那官員的解釋後,才算是稍知其詳,不覺有些迷惑,說道:“聽老兄言語,這‘軍銜制’,豈不就是與前朝歷代並及蒙元的勳官制、散官階一樣麼?

“便如‘重銜’,前宋亦有法:武官轉至武功大夫後,如無軍官,到此為止,此是為‘止法’。又如‘校’、‘尉’,亦都是勳官制中的名稱。只不過減少了‘將’的層次而已。這和散官有何區別?”

他話裡意思,隱約覺得鄧舍多此一舉。方從哲也是很為不解。

那官員笑道:“前朝的勳官、散官制,徒有其名,未有其實。如宋之勳官,都是一些附加性的官銜。就不說多數並無實封,即便有食實封的,也不過是按其實封的戶數,摺合一戶每月給錢二十五文罷了。些許錢數,何足掛齒?誰人會放在眼中!就正如洪大人所以言:無有實惠,難以激勵戰功。今主公所定軍銜制。分別按等,給以實惠。一如秦之軍功封爵。就以‘士’等為例,‘士’分為上、中、下三級,每升一級,即可依照規定,或賜給田畝若干,或免除其賦稅數年。重賞之下,豈無勇夫?

最新小說: 大明第一牆頭草 無限仙武世界 重生悍卒:從強制發老婆開始 地仙正道 大明皇孫 滅藩王,誅皇子,穿越紈絝殺瘋了 撿只英靈做妹妹 漢月丹心 他演我夫君上癮了 反派妖尊還是一個毛絨絨 大院美人替繼妹出嫁後 夫人她迷途知返後 嬌軟美人重生被寵上後位 星光難掩 王妃她剛重生就嫁人了 直播後宮躺贏日常 福爾摩斯小姐 穿書後成了大佬的白月光 穿成影帝養的貓貓後 犬桔文:永恆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