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方面,鄧舍早有留心。雙城一帶,林木茂盛,可用木材盡多;雙城、定州、德川、寧遠,或靠海邊,或臨江河,會造船的工匠也有,甚至女真人裡也有甚多良匠。更有洪繼勳,元世祖東征日本時,他的祖上洪茶丘曾負責監造船隻,有此淵源,他對造船也略知一二。
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河光秀還真是挺有大用,守營之夜,出了個奇策;守個海島,又能抓來倭寇,鄧舍琢磨著,是不是該重重賞他一回?
下達命令:“叫文華國、吳鶴年組織軍卒、丁壯,上山伐木。挑選遷居雙城的女真人裡會造船的,連同早先徵入匠營的高麗造船工匠,一併編入船營;命趙過在甲山,也選些會造船的女真人送來。”
造船是件大事,需得選一干將監管。挑來選去,文、陳等人不是太粗,就是不在身邊,鄧舍決定:“去把羅國器找來,給他兼任造船千戶。”
——
1,三島之賊。
這三個地方距離高麗都近,元世祖徵日,兩次都是先佔對馬島,再克壹歧島。第一次逼近了肥前沿海島嶼,不過沒在這裡登陸,轉向了博多灣。第二次一樣是經壹歧而入博多灣。
2,高麗很多城池都沒城牆。
元朝徵日之後,“……高麗王請完瀕海城,防日本,不允。”
明太祖時,李氏朝鮮遣使者入朝,朱元璋以書諭其國王,“……今使者歸自王國,朕問王國政俗、城郭、甲兵、居室如何?使者言:俗無城郭,雖有甲兵,而侍衛不嚴,……。”郭:城牆以外圍著的大牆。
3,臨海數十里都無人煙。
同出朱元璋諭朝鮮國王書:“使者言:……去海濱五十里或三十里,民始有寧居者。朕詢其故?言:嘗為倭奴所擾。……”
4,會造船的工匠也有。
高麗的造船業較為發達。主要表現在造船規模大、速度快、戰鬥能力強等方面。
元世祖為東征日本,命高麗“造船一千艘,能涉大海可載四千石者”。並直接按高麗“船樣”製造了大量的兵船。“帝欲徵日本,詔方慶與茶丘監造戰艦。造船,若依蠻樣則工費多,將不及期,一國憂之。……方慶為東南道都督使,用本國(高麗)船樣督造”。當時,高麗也積極吸取了元朝的造船技術。
——“茶丘”:即洪茶丘。
“蠻樣”:元朝四色人等,漢人第三,南人第四。漢人又稱之為“北人”、“漢兒”,除了原來遼金統轄的北部漢人,也包括了雲南、四川的漢人;南人又稱之為“蠻子”,為南宋遺民。“蠻樣”,即為南人船樣。
5,甚至連女真人中也有甚多造船良匠。
元世祖征討日本,令女直、水達達製造迎風船數百艘。較之當時一般的戰船堅固耐用,輕便靈活,藉助風帆速度更快。有造船作坊,是季節性的,其造船匠人除了在一定季節造船外,也從事農業、漁獵。
——“水達達”:居住在松花江、混同江流域及在周圍深山密林中生活的諸部,構成了女真水達達,或水達達女真和吾者野人諸部的主體。
6,“達達”一詞的來歷。
達達似為突厥人對其鄰近原操蒙古語的某些部族的稱謂,一度成為對蒙古高原諸多遊牧民族的稱謂。蒙古興起後,達達逐漸還原為駐紮在富饒的*地區的原三十姓韃靼後裔塔塔爾部的專名。
在元代,達達做為固定的漢語譯名之一,為官方公文書和俗文學所普遍採納。楊顯之《鄭孔目風雪酷寒亭》第三折:“他道:你是甚麼人?我道:也不是回回人,也不是達達人,也不是漢兒人。我說與你聽者。”說這番話的是一個南人,其所謂達達,顯然指的是四等人中的蒙古人。
泰定帝的即位詔書,同樣把蒙古諸部駐牧的嶺北地區稱為“達達國土”。
至今,中國北部鄉村,仍有稱呼父輩為“大”的,究其根本,大約便形成在元朝時期。當時蒙古人為四色人等的第一等,最尊貴,也許是受其影響,引發出來,用來稱呼長輩尊者了。
《金瓶梅》中“達達”二字用的最廣,隨處可見,略舉一例:“婦人呼道:‘達達!我只怕你墩的腿痠,拿過枕頭來,你墊著坐,……。’”此婦人叫王六兒,隨後,西門慶道:“王六兒,我的兒,你達不知心裡怎的只好這一樁兒,不想今日遇你,正可我之意。我和你明日生死難開。”
——西門慶先叫王六兒為“我的兒”,又自稱“你達”,可見,至少明時,“達”已用來稱呼父輩了。
——水達達這個稱謂,出現在達達的內涵被固定以前。早在南宋時就曾出現,也指蒙古,但未專屬。所以,水達達雖然做為非蒙古民族而和元朝相始終的一個稱謂,元人在許多場合,為了使之和達達的一般內涵相區別,皆以女真與之連稱,用以指明其真正族屬。
這一帶的女真,更為落後。直到明朝,尚且“略事耕種,聚會為禮,人持燒酒一魚泡,席地歌飲。少有忿爭,則彎弓相射。……以樺皮為屋,行則馱載,止則張架以居,養馬弋獵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