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
春雨方歇。
細雨洗淨了這座城市的冬季的沉悶與寒意。
樹發新枝,花含苞蕾。
春風東起,北雁南歸。
似乎一切都在朝著生機勃勃的方向發展。
但在這春意盎然之中,一些流言卻開始在市井之中傳開。
比如天子稱病是假,司馬詡挾天子是真。
比如西涼大軍圍城,朝廷卻不予理睬。
又比如西蜀叛變,北地起兵。
這些流言以一傳十,以十傳百,真假勿論,但有言三人成虎、眾口鑠金,民間對於朝廷的質疑在這段時間確實越來越重,更有甚者稱,這些流言其實都是魏皇血書所詔,命人送出宮中,傳於諸人之口。
也有人說,這是遠在西涼的蘇長安派人送入京城,流於民間。
天子的安危暫且不論,畢竟尋常百姓又哪進得了皇宮,見不到天子,大臣們也對此緘口不言,百姓們又哪能知曉其中真假。
但西涼的局勢,隨著越來越多的流民流離至長安,也從某種角度坐實了西涼的危局。
因此在長安的城的酒館茶樓,討論西涼,討論蘇長安的人比比皆在。
而曾經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妖族奸細蘇長安,似乎也搖身一變,漸漸成了人們心中的一位忍辱負重的英雄。
反倒是那位如今天嵐院的院長,徐讓卻又成了諸人口中口誅筆伐的物件。
只是,這位院長大人卻對此不以為意,世人少有見他出來走動,似乎那個小小的天嵐院,如今已經成了那位院長大人唯一的生活空間。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此刻正坐於長安城數一數二的酒樓——明月樓中,他坐在上層最好的包間中,透過窗戶看著樓下酒肆裡有位說書先生正拍著驚堂木,一板一眼的講著某些故事。
因為離得太遠,他並不能聽得太過真切,只能在那些酒客的叫好聲中隱約聽見某些字眼。
比如蘇長安、比如莫聽雨。
那位說書先生叫做孤千帆,他隱約記得似乎那本《南翠歌》便是出自他手。
本來他在這長安城裡那多如牛毛的說書先生中並算不得出奇,只是隨著最近蘇長安的事蹟被人們發出來,他這個一直說著蘇長安與莫聽雨故事的說書先生也水漲船高,成了各大酒肆都想要請到的香餑餑。
想到這裡,坐在樓上的那位男子忽然展顏一笑,隨即又拿起手中的酒杯,自飲自斟起來。
而在他身後的角落,一把通體猩紅的長槍正安靜的被斜立在那裡。
這槍跟隨他多年,無論做何事他都將之帶在身旁。
他把他當做朋友,亦當做知己。
吱呀。
這時,包房內的房門忽然發出一陣沙啞的響動,然後,這裝潢極為華麗的木門,便被人從外側緩緩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