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句話,禮制、規矩是限制內閣以下的人的,不是來限制閣老的。
“聖旨在這,元輔看看吧。”陳以勤取出了聖旨,走到了正中大案前,遞給了張居正。
‘清丈田畝、均地於民’八個字一入眼,張居正向來穩健的手竟是一抖。
一字一句看完後,張居正誇讚道:“果真是利國利民的大事,逸甫,大智慧,大氣魄啊!”
能以己身和家族,去與全天下的官吏、士紳、大族、豪強來一場豪賭,這份勇力,非常人能及也。
以前,張居正還對陳家這類大族子弟有些歧視,現在想法全變了,這群人,就是瘋子!
陳以勤、陳家,就是天底下最大的瘋子!
“元輔謬讚了。”
“欸……我是發自真心,沒有半點虛假。”
張居正將聖旨交給在旁侍候的內閣中書舍人劉臺,讓他傳旨給其他閣老看,正色道:“真就不留點後路了嗎?”
陳家幾代人的氣運,不止落在陳以勤身上,還落在陳以勤的兩個兒子身上。
長子陳於陛,是嘉靖三十八年的進士,朝廷初授慶陽推官一職,在任上兢兢業業,京察、考成皆是上佳。
在今年三月時,朝廷空了不少官位,得以升任少司空,督修京城,在施工中他精打細算,計劃周密,堵塞漏洞,保質保量提前竣工,並節約五萬餘金,受到聖上獎賞。
再次晉升為左司馬總督漕運,並巡撫鳳陽。
半年來,陳於陛的名字時常在朝廷中出現,他整頓了漕政,保證了大運河的暢通,成績甚大。
按朝廷規制,陳於陛個人應得例金十三萬,但他不貪錢財,將其一半救濟了貧生,一半送給養濟院。
因此,陳於陛在朝廷中備受讚譽,德、才俱佳,也擺脫了不少‘我的閣老父親’的非議。
張居正曾提議讓陳於陛執掌六部之一,往入閣拜相的方向培養,但被陳以勤以‘門楣過盛,是禍非福’給婉言拒絕了。
而陳以勤的二兒子,陳於階,和父親、長兄相比,的確遜色不小,嘉靖三十九年才中的舉人,然後在今年選官時,被選為江南桐城知縣,聽說對身邊的下屬官吏管教得十分嚴謹,對百姓卻十分寬待。
桐城縣境內有數十里長的一片荒蕪而肥沃的水窪地,陳於階親自帶著人築堤成田,後低租租給無地農民。
據南直隸上報,那些田地每年可獲稻穀數十萬石。
是個能員。
再等等,朝廷有什麼缺位時,陳於階也能調入京城,不說追上父兄的腳步,但一直走下去,九卿可期。
陳家的氣運和家風,張居正說不羨慕是假的。
三代不當官,當了官就跟插上翅膀一樣,一連蹦出幾個大才。
但在聖旨內,陳以勤竟然主動要求讓兩個兒子放棄當前官職,去為清丈田畝、均地於民奔走。
這在張居正看來,此舉或使陳家損失一位閣老,一位堂官。
推行國策不必如此,讓誰去幹都是幹,沒必要非驅使著兒子。
“其他人,我不放心。”陳以勤沉吟道。
在國策對面,是幾千年來的舊制代表,其他人,很難有這樣的決心放手清丈、均還田地。
“於陛,於階會願意嗎?”
“無所謂願意與否,他們是我的兒子,是我陳家子弟,是我大明朝臣子,為孝、為忠,他們都沒有選擇,這是他們的宿命!”陳以勤漠聲道。